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篝火已经熄灭,各个营帐里都传来鼾声。官兵们酒足饭饱都睡熟了。

    杨凡带着亲兵巡营。

    这是杨凡的习惯,每日天黑后,如果没有事情的话,他都会亲自带着亲兵巡查营地。这是他带兵以来的习惯。

    四处看看,没有问题后,他才会回去睡觉。

    随着杨凡的行进,不断由哨兵询问口令,随着口令应答,哨兵敬礼后,继续前行。各个团的团营长一般也会晚睡一些,看到杨凡查营都会过来和大帅汇报工作。

    这个时候,是难得的和大帅接触的机会。

    “七团团长黄德升参见大帅。”

    “七团一营营副阎应元参见大帅。”

    杨凡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忍不住仔细打量了起来。这是个名人,没想到他现在居然在京营里。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他是北京通州人,明末在江阴做典史。也就是公安局长兼职监狱典狱长。

    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

    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杨凡读史看到这段也是感慨,华夏民族武德充沛,从来不曾真正软了骨头。要不是这些士大夫坏了天下大势。如果把民心士气振奋起来,每个城池都像江阴这样拼死抵抗。别说清军了,任何外族都打不进来。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华夏百姓凝成了一股力量,让一切敌人感到恐惧。

    自从崇祯带着后妃们夜游地安门大街,碰到了做交通协管的阎应元,一番交谈后,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从此后在顺天府的衙门里开始了平步青云。

    他本来就是个没有编制的辅助人员,不仅转了正,半年内还升到了捕头。随后,被调到京营里,当了一个总旗。在训练里因为成绩突出,再度升了百户。

    京营里百户很多,杨凡认不过来。

    出征前,崇祯突击提拔了一匹勋贵子弟做营副和团副。明摆着就是杨凡的家丁军官退出后,接管军营的。

    京营现在采取杨凡的团营制度。一个团三千六百人。下设六个营。一个团部。每个营五百余人,下设五个百户。

    此时,阎应元再度被提拔,做了一个营副。

    杨凡对这些人不是很关心,甚至可以说,对京营关心也比较有限。京营毕竟是皇帝的,他愿意怎么玩都随他去。所以杨凡对阎应元也没注意到。

    杨凡看到,他此时还只是一个小伙子而已。和杨凡年纪差不多。

    见到威名赫赫的定远伯,阎应元有些崇拜,也有些紧张。

    杨凡非常和蔼的问了他一些营务上的问题。阎应元都对答如流。又问了些京营训练中的问题,阎应元的对答也让杨凡满意。

    杨凡发现,他的素质是超过一半军官素质很多的,也能看出他非常的努力。

    可见,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的。命运从来都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此人确实是个人才,杨凡起了锻炼他的心思。

    “有个任务,你是否愿意去。”杨凡平静的问道。

    “但凭大帅差遣,末将万死不辞。”阎应元立刻立正,大声吼道。

    杨凡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民夫中,山西和南直隶来的有四万人。我准备把他们从民夫中调出来。留在前线效力。我任命你为守备官,兼职团练大使,我把你的营都交给你指挥,把营长调回指挥部。另外把京卫武学的学员一千五百人,也交给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