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20号开始,丝路电影节进入最终审核阶段后,许鑫基本就切断了一切其他琐事的联系。

    13部片子,一共审了三轮。

    第一轮是评审自己点评,第二轮是大家就几个有矛盾的电影进行沟通。

    接着第三轮,也就是28号这天,大家一共看了五部影片。

    也就是讨论最激烈的那五部。

    今年丝路的奖项也依旧不变,包括评审团大奖在内,依旧是“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评审团大奖,以及最佳影片”。

    而丝路单元那边同样如此。

    丝绸之路电影节在奖项方面,并没有主动求变,打算先打造出来了这几个奖项的含金量,再徐徐图之。

    虽然去年已经有观众吐槽奖项太少,感觉其他优秀电影明明够拿奖的资格,却因为奖项少而不够分……可大家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物以稀为贵。

    不要那么复杂的奖项,先把每一座奖杯的含金量提上去,把权威性坐实了,到时候在考虑向外延伸,增加几个其他方面的奖项。诸如配乐、美术指导等等。

    而这种计划乍一看和其他分猪肉的奖项没什么区别,但其实本质上从一开始两边就已经泾渭分明了。

    电影节最重要的是知名度,是人们的簇拥与认可。或者说,它更像是一个大市场,只不过有的电影节是屎里淘金,有的电影节则是真金不怕火来炼。

    增加奖项是必然结果,纵观欧洲三大,其实走的也都是这条路。

    一开始,大家追求的都是专业性。

    但后来发现,不仅观众的需求在变大,电影人的需求也在变多。

    有的电影来了就不是为了拿奖的,人家就是想蹭一下电影节的热度,好让大家知道“我们影片进入了戛纳/威尼斯/柏林”,值得来看。

    但电影本身的高度并没有达到顶点……或者说,够不到天花板反而是常态。

    而有了这些需求后,三大电影节这才开放了诸如午夜展映,惊喜点映之类的环节,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些作品。

    这是电影人的需求。

    而观众的需求也是在整个电影节之中看到丰富多彩的作品。

    两边一蹴而就。

    这也是诸如什么“人道主义奖”、“贡献奖”之类诞生的原因。

    需求决定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开设一些周边类奖项是必然的。

    在丝路电影节的计划里同样如此,先打造含金量,接着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大家展示作品,接纳更多的观众。

    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构建属于“丝绸之路电影节”的交易市场。

    让更多的好剧本、好故事,吸引更多的投资商,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电影。

    可以说,一切的准备,其实最后都是为了创投会的“交易额”而服务。

    这不,今年的丝绸之路电影节就拿出来了新的举措。

    在13部主竞赛单元,10部丝路单元的电影入围名单公布后,有了第一届电影节的经验,这次的XA市各大8厅规模以上的影院都已经接入“丝绸之路电影节”的场馆系统内。

    在电影节开启之中提供至少2到3个放映厅来播放展映电影。

    而同样配套的,是除了这23部电影之外,余下还有27部影片,以“展映单元”的形式,进入到了电影节公映的入围名单里面。

    这27部电影,两个评审团不掺和,完全是大众评审投票票选出来的,他们希望观众能看到,并且觉得很合口味的电影。

    而这27部影片里,要是找艺术性有多高,那可能是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