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盖的。

    西魏这边佛教人口数字已经很夸张了,而北齐在经过高洋回道弘佛的操作之后,数据要更加的夸张。据说北齐单单佛寺便有四万余处,僧尼大众则有三百多万,而且僧尼大众仅仅只是指的寺庙中的僧尼群体,像是寺奴僧只户、供养人等等并不在此列中。

    这个数据夸张的都有些不可信,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北齐方面沙门发展之旺盛。

    单说西魏从寺庙中所查抄出来的这些人口,哪怕其中仅仅只有十分之一是正当壮年的劳动人口,也足以维持住骠骑府的耕作生产,解决诸府劳动力告急的困境。

    诸骠骑府府主们未必知晓这一次的专项行动就是为了解决他们的用工荒,可也都陆续有闻官府获取到了数量这么庞大的人口,于是也都纷纷奔赴霸府,一再恳求唐公给他们骠骑府拨使人口。

    眼看着秋收就要到来,如果再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使用,别说那些府兵了,只怕就连他们这些将主为了争抢农时,怕是也得解甲归田、参与秋收。

    一众军府府主当中,就属若干凤消息最为灵通,早早便带着铺盖来到皇城丞相府中,讨要不到丁役便不打算离开。

    若干凤到来自然不是李泰通风报信,他既然把这小子放在这岗位上便是要凭其能力加以历练,自然不会再作格外的关照。真正报信的是其担任岐州刺史的老丈人李纲,李纲自己要照顾这个准女婿,前脚岐州的僧众寺奴被从其境内引走,后脚就派人到咸阳去通知若干凤赶紧到丞相府去要人。

    其他梁士彦、李雁头等诸府主们见状之后,也都有样学样,直接在丞相府便支起了摊子、打起了地铺。总之眼下就是一副狼多肉少的局面,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哪个军府先行一步便能更加从容。

    「末将等幸受主上垂青拣选、出镇军府,夙夜优思盼能报效立勋!唯今军府殊乏力用,以至于诸事俱荒,末将等虽然不辞卑劳,然则俯仰劳作亦不过可充一丁之用,于事见益甚浅。况所享恩食禄,岂是丁役之用?每思所困,羞愧欲死,恳请主上简授力役,救末将于欲死之际!」

    为了能够优先获得分配的力役,这些府主们也都是无所不用其极,抹泪诉苦都成了基本操作,羞耻心更是前所未有的强烈。

    针对人员的抢夺还仅仅只是军府在参与,而其他方面的资源分配则就引起了更多的曹司部门关注。

    李泰自从年前入关以来,很是过了一段时间捉襟见肘的苦日子,但是随着这一通扫荡,可以说是彻底的重新站起来了!足足三千多座寺庙的产业和寺中所积储的物资,这一波横财发的甚至还要远远超过了当年江陵之战一口吞下的南梁国库!

    毕竟南梁国库虽然也库藏颇丰,但所缴获的各种珍品财宝却变现不易,很难直接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如同鸡肋一般还要浪费仓储和人员成本,除了钓上来一个突厥可汗,别的实际用途便不算太大。

    但是这些寺庙的积藏那是真的应时应急,绝大多数都是能够直接进行使用和流通的物品,尤其是粮食,各种谷粟菽米累加起来,便有足足九百多万石之多!哪怕是李泰这个当年的关中粮王,看到这个数字也真的是给佛爷们跪了!

    这么多的粮食,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寺庙自产,毕竟寺庙往往都有面积不菲的耕地寺产,又有寺奴辛勤劳作,寺庙本身并不承担田租赋税,凡所耕收的粮食除了寺庙本身的消耗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积存下来。

    同时由于关中连年丰收,许多民户家中也都有了盈余的粮食,便往往选择将粮食捐输布施出去,希望能够广积福泽,而寺庙也乐得接受这样的供奉。

    譬如旧年李泰在陇右光明寺

    时,昙静和尚讲完经还要找李泰讨要三升小米,结果就是连自己加上整座寺庙都陪给李泰了。

    各种条件所累加起来,就造成了寺庙所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