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是爱屋及乌,旧曾承蒙故贺拔太师偏爱提携,因此故情,独孤开府也对我恩义施舍。虽然受之有愧,但也的确用度拮据,便也厚颜恭受下来,心怀感恩、以图后报!”

    李泰又开口说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不时给李穆一个飞眼,你瞧瞧人家独孤信多仁义厚道,给了我这么大的帮助。你也别嘴上说得好听,但却口惠而实不至,给啥我受啥,不挑!

    李穆闻言后又感慨两声,他久在台府六军掌兵,甲马器杖倒是见过不少,但那却都不是他的。

    当他见到李泰一次收礼便是数百人的精良武装,心中也是羡慕不已、眼馋得很,并也意识到自己两手空空的来登门道谢,的确是有点不好意思。

    但他于户中年龄最小,家资产业也少有过问、掌管不多,一时间倒也不敢轻言做出什么许诺,只将这件事暗暗记在心里。

    李泰原本还要留李屯等人酒食款待一番,但李屯见他有访客到来,便推说还要返回复命,便率部离开了。

    生受了如此一份重礼,李泰也不能无所表示,便又入库挑拣一番,搞了几车庄中自产的货品作为礼物,着员送去独孤信家里。

    等到忙完这些后,李泰才又返回中堂招待李穆。

    李穆自觉得有点丢面子,于堂中稍显坐立不安,待见李泰行入后便连忙站起身来,又没话找话的指着李泰桉头堆积的那些文卷笑语道:“郎君可真是勤恳啊,哪怕怡然乡居都不忘审办事务,怪不得凡所在事都事绩优秀、领袖于同流!”

    “不负恩用是为下者的本分,不值得夸耀。”

    李泰闻言后便微笑道,示意李穆入座,自己也坐定下来,抬手收起那些文卷后又说道:“不过桉头这些纸字,武安公倒是误会了,并不是什么事务相关。长乐公寄子我处,不敢负此托付,每日安排学业,今日趁闲就桉过目几眼。”

    “原来是这样……”

    李穆闻言后便尴尬的微笑两声,但旋即便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又问道:“原来郎君庄上还兼给少辈讲学?名族显学,天下知名,长乐公寄子于此,可谓用心精明啊!”

    “学而益智知礼,但能达此二者,倒也无谓学之显微。我于事中也只是一个晚辈后进罢了,家学渊深、未得一二,不敢称为人师表,但有相善者循情托付,自当尽力从善教之。”

    李泰随口回答道,示意门仆收起若干凤的试卷,又望着李穆笑语道:“武安公既已得任,拟定几时赴镇?”

    李穆收起思绪,略作沉吟后便回答道:“我知东夏州胡荒不浅,既然受任,自然越早赴镇越好。不过主上仍然在巡河防,此今在事尚有一些交割未定,趋请嘱令之前,也想请教一下郎君彼境情势如何,应该要到月后才能赴镇。”

    李泰听到这话,更觉得自己没有选错搭档,起码李穆在就任之前会来问一问如何配合自己行事。若换了别的资望更深的北镇军头,他们未必会关心自己有什么想法。

    李泰便将他在陕北一番见闻讲述一番,并说了一下北华州和夏州两部人马仍在东夏州境内分头围剿稽胡。李穆晚到一段时间也好,不至于彼此发生什么争执。

    虽然大家都是为了朝廷效力,但这些武夫悍将们连哪里的酒好喝都敢在大行台面前干仗,真要牵涉到具体的利益发生纠纷,可能就得搞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

    李泰短期内的主要任务是扩充自己下属的乡团武装,顺便清剿一下洛水下游的盗匪,在把白水建造起来之前,都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东夏州方面。

    不过李穆既然来问,总得把彼此的职权范围划定一下,于是他便又讲了讲自己要在洛水和库利川之间修渠的计划。

    东夏州的军政大权自然归属李穆这个正牌的刺史,但这修渠的工程并不需要刺史府负责,相应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