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无幸灾乐祸的暗想究竟谁会做被骗的冤大头。

    讲完这些知识后,独孤信又叹息道:“大国之治,虽然并不以商为本,但商贸兴盛与否,也能显出国运是否祥和昌盛。西域昭武诸胡,虽言利之所及、无所不至,但真正往来我国者却着实不多。这些胡商们宁可绕行金山碛口,白道出入,却鲜少行走于陇边。旧在彼乡捉胡问事,知晋阳者不乏、知长安者却少啊……”

    李泰倒是不怎么清楚陇边的商贸现状,但对独孤信所说的胡人已经不知长安何在、倒也并不感到意外。

    关中的生产力低下和生产环境之恶劣,他是深有感触。就连关中本地的商贸活动都几近于无、陷入停滞,更不要说大规模的对外贸易。胡商们就算腿力再怎么不值钱,起码得有利益,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

    可听独孤信说晋阳在胡人当中的知名度甚至比长安都还要高,李泰多少还是有点意外的。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关中虽然荒废年久,但长安毕竟曾是强汉故都、一个帝国的中心。晋阳虽然也不差,但真正军事和政治意义攀升起来,也不过是先后作为尔朱荣与高欢霸府,在西域胡人中的知名度居然已经够资格跟长安相提并论甚至还有超出?

    夜色中,独孤信没有注意到李泰的神情如何,只是又微笑着说道:“伯山你如果仍然执意出守北州,我倒也有一计教你。不要只是枯守洛水、只作屯垦之计,如果能够训出精兵,长驱于河水、朔水之间,游猎往来于漠南的胡贾,得益也必可观。如果能够杀得平城、晋阳之间胡贾绝迹,那我陇边也将会大收利好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独孤信或许只是随口一说,但李泰对此却上了心,忙不迭认真问起这当中的线索联系。

    独孤信见他对此兴趣满满,便也趁着夜中赶路之际对他将此中渊源讲述一番。

    早在北魏平城时期,东西之间贸易交流的丝绸之路陇右线的重要性便被漠南草原线路所超过,一直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样的情况也并没有扭转过来,只是将丝路东面起点由平城转移到了洛阳。

    晋阳恰好位于平城与洛阳之间,长期担任两地之间的中转枢纽,商贸与手工业本就发展迅速。

    等到尔朱荣于此建立霸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更将大量洛阳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搜刮到晋阳,高欢战胜了尔朱氏后,自然也就继承了这一切,并且在尔朱氏原本霸权版图上又增添了河北这一重要部分,使得晋阳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更加得到确立。

    可以毫不讳言的说,在当下这个后三国时代,晋阳就是整个北方政治、经济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的中心城市,长安、洛阳这两大古都与之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而东魏北齐的首都邺城,地位与实力同样也不如晋阳。

    晋阳之所以能够在当下这个时代拥有一枝独秀的地位,除了战略与时势等因素之外,还有关键一点,那就是晋阳乃是时下中原与草原民族乃至西域各国交流的最大窗口。

    远在青海地区的吐谷浑,都能绕开整个西魏疆土的阻隔,跟东魏进行联姻,西魏虽然实际掌控着与吐谷浑接壤的陇右,但对此却仍全无办法、

    听完独孤信一通讲解,李泰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便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相较于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物,他也只是多了一些历史大势脉络的认知,但具体到时代内的细节问题,所知便不如时人这样全面详实。

    讲到单纯的生产力与生产水平,西魏较之东魏还是差距很远,所以尽管西魏比东魏要更具地理优势,但在丝路贸易这种跨地域的商贸活动中,东魏所拥有的体量却是西魏拍马难及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是多种多样,解决的方法倒也不唯一种,独孤信就给李泰指点了一条他可以做到的明路,买卖虽然干不过人家,但是可以抢啊!

    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