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便着员将那名寿阳将领引入城中,打算再仔细认真的了解一下敌情如何。

    杨忠自然不会只身赴会,彼此扯皮良久,才被获准带领麾下几十名精卒进入州府前堂与王显贵相见。

    王显贵虽然不认识杨忠,但是观其身形高大、气质昂藏,还是略加盘问几句,想要试试他究竟是不是南人。杨忠自然不畏惧这样的试探,讲起南朝人事风俗如数家珍,听的王显贵一愣一愣的再也不敢怀疑他的身份。

    可当讲起敌情的时候,杨忠的话便仿佛一记记重锤砸在了王显贵的心上。诸如义阳城高池阔、他主公夏侯强拥众万余,但却仍然不敌西军,被西魏军队直将城防撕裂开来、屠城数日等等。

    王显贵听到最后,只觉得万念俱灰、脸色惨淡如纸,杨忠见状后便沉声道:“我城池已经不守,但却不甘心投附西人。将军乃是北方南来的雄杰,手握寿阳雄城,自应抖擞精神、据城一战,难道还要引颈就戮不成?”

    听到这话后,王显贵张张嘴却说不出什么,他心中虽已绝望至极,但也不愿在杨忠这陌生人面前露怯,只是沉默不语。

    杨忠却仍自说自话道:“我主公本已向坐镇悬瓠的燕公慕容行台投诚,但因南人北投取信艰难,以至于慕容行台未能来救。如今将军本就北方名流,邀慕容行台来救正合时宜。我也愿意追随将军共守此城,击败西军为我主公报仇!”

    “你这蛮子,懂得什么!”

    王显贵听到这话后眸光先是一亮,旋即便又苦笑着叹息道。如今的他是盼着东魏强援到来,却又怕东魏执他前往邺都问罪。

    杨忠闻言后却冷笑道:“将军所惧者无非东朝追惩前从乱于侯王之事,但就连我一个外人都看得清楚,侯王做大于江南,执掌一国权柄,其党羽必定更盛。来年如果失败,其徒众绝难容于江南,自当北投东朝。东朝若严惩将军,则是堵塞群众北投之路,高大将军果断英明,又岂会如此不智?若真不容将军,将军又凭何继续镇守寿阳?”

    闻听此言,王显贵脸上顿时显露激动之情,指着杨忠便大笑道:“我帐下多庸徒,无能为我分忧。足下望有熊罴之勇,用计言事的智慧竟也不下于侯王门下王伟啊!”

    只是过了片刻后,他又叹息道:“我与慕容绍宗实在没有什么深情交往,如今寿阳又残破不堪,我即便投书求救,他未必肯来啊!”

    “寿阳乃是淮南首府、提控一方,将军投书献于慕容行台,他又怎么会不动心?”

    杨忠讲到这里,神情就变得有些古怪,深吸了一口气之后才又继续说道:“将军若恐慕容行台不能及时救援,不如投书告之,侯王已经事败于建康,穷困不知所归,唯其亲信几员奉从南梁传国玉玺致于将军。慕容行台若是闻此,必定昼夜兼程奔来相救!”

    “传国玉玺,那是什么?”

    杨忠本以为道出这个就连自己都险些惊掉下巴的说辞,王显贵必然会惊叹妙计,但却没想到王显贵却是一脸茫然的望着他发问道:“且不说侯王尚未事败,就算真有此事,慕容绍宗又为何一定要来相救?”

    “这、这……”

    杨忠短暂的错愕之后,便又耐心的讲解起传国玉玺的来历以及对于一个政权的意义,还有如今高大将军正在图谋篡国,若能得到传国玉玺的加持必然众望所归。而慕容绍宗如果知此却不来救,那一定会遭到高大将军的严惩。

    要让一个无知之人短时间内了解一个超出其认知范畴的事物意义还是挺难,王显贵在听完杨忠的解释后,还是摇头叹息道:“高大将军本鲜卑种,即便要做皇帝那也是虏家天子。如你所言,魏家先帝未得这玉玺同样能够号令天下,偏你等汉家痴儿信奉这些虚物!依我看来,还不如多备金银礼货贿赂恳求。”

    “一定要加上传国玉玺事!”

    杨忠自知只有加上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