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的出现的时候,距今也就是不到五十年的时间。”

    “而五十年前,参数四就已经进入晚年很久了。”

    “一颗恒星在进入晚年的时候会不断膨胀,就拿我们的太阳来说。”

    “当太阳进入晚年的时候,中心区的氢会大部分都反应完,而热核反应的速率会立即剧减,与此同时,中心区的引力与辐射压的平衡被打破,引力占据了上风。”

    “这时中心核开始收缩,并逐渐变热、变稠密,同时外层得到核心收缩释放的能量剧烈膨胀,变成了红巨星。”

    “与此同时,太阳的外壳会不断向外膨胀,而核心会向内压缩变成,最终在晚年变成一颗红巨星并且把外层抛射出去形成行星状星云。”

    “按照计算,太阳晚年时会扩散到地球边界左右,在这一过程中,它会吞噬掉周边所有的物质,如水星、金星、地球等。”

    “参宿四目前就正处于这一阶段,它的表层,也就是氢包层一直在不断向外扩散,体积和直径也在不断增大。”

    “在这一阶段,参宿四的附近假如还有一颗其他恒星,且在被吞噬过程中没有毁灭的话,它会跌入到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

    “如果它本身的质量和公转速度能对抗核心的引力的话,会在氢包层里面围绕核心旋转,进而形成一种较为独特的双星系统,即小恒星变成类行星,围绕着主恒星旋转。”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你计算出来的直径会有两个,可能有一些观测数值实际来源于这颗小恒星。”

    “但是这种说法比较......,嗯,只能说目前的天文学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它,它也只是以前天文界的其他研究人员针对参宿四不寻常的天体活动做出的一个假设而已。”

    “至于行星,则与伴星恒星的情况类似,都是被吞噬掉的,但存在一颗行星的概率比较小,因为它们没有那么强的引力对抗恒星风,最终都会跌入到参宿四的核心里面去。”

    “所以存在一颗行星的概率基本可以排除。”

    刘轩大致解释了一下所谓的双星系统,虽然双星系统在宇宙中很常见,但他并不怎么看好这一假设。

    因为距离以及恒星的形成原因。

    单星系统的形成比较简单,就是宇宙中的物质尘埃和一些气体经过时间积累,形成了一个聚集点,最终在重力作用下聚集成恒星。

    而双恒星,则是宇宙某个地方的尘埃和物质较多,并且分布广泛,那就有可能形成两个聚集点,也就是两个吸积盘,最终在漫长的时间下形成了两颗恒星。

    如果两颗恒星的质量和恒星之间的距离足够,那么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双星系统,银河系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星系都是双恒星的。

    但是参宿四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因为距离太短了。

    哪怕是它的大小放到太阳系中,边界足够吞噬掉木星,但放到宇宙尺度上来说,如果有两颗恒星挤在这一范围的话,这和挨着没啥区别。

    但在恒星形成的阶段,引力坍缩会清空周边的一切物体。

    像参宿四这样的大质量恒星,在形成后就会吃光周边所有的原料。

    即便是附近依旧有足够的原料形成了一颗小型恒星,也会因为巨大引力的影响逐渐跌落到参宿四里面去,最终消失不见。

    要知道这次计算出来的直径,是一个大到足足有八百九十倍太阳直径的参宿四,而另一个则只有六十七倍太阳直径未知星体,两者相差极大。

    两者的引力差距就像是一头大象和一个普通人拉河一样。

    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普通人被拖着跑。

    除此之外,目前的天文学界,并没有任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