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海点了点头,敬了个礼后就转身离去了。

    看着被带上的房门,徐川晃了晃脑袋,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办公桌上有关于对撞机探测器的资料上。

    他记得上辈子在LHC升级成高亮度LH-LHC对撞机后,升级的探测设备主要超导环场探测器(ATLAS)和紧凑渺子线圈(CMS)这两个。

    而后面观测到和发现惰性中微子完整对撞信息数据的,也正是这两个探测器。

    所以他将主要的研究目标和方向放在了这两个上面。

    超导环场探测器(ATLAS)和紧凑渺子线圈(CMS)这两个探测器是LHC对撞机上的通用探测器设备。

    前者并不专注于特定的物理过程,其设计目标是尽量广泛地侦测各种可能发生的信号。

    所以对于它而言,不论新物理是以何种的物理过程或是有任何新的粒子产生出来,超导环场探测器都要能够侦测到并且量测其物理性质。

    而后者,尽管同样是通用型探测器,但结构和探测范围却完全不同。

    它是用来研究LHC加速器所提供的 14 TeV质心能量下质子对撞物理的设备。

    其子探测器包含了用来量测在对撞后所产生的光子,电子,渺子等粒子的能量与动量的设备。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徐川对于这两个探测器有一些了解,但也仅限于此了。

    毕竟他只是一名物理学家,不是一名物理工程学家。

    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两个探测器的共同点,来确定后续高亮度LHC对撞机的升级方向。

    这是赢得这场竞争的方向。

    翻阅着手中的资料,徐川颇感兴趣的阅读着里面的那些信息。

    对他来说,这是第一次有意识的踏入理论工程设计领域,里面很多的东西都是他第一次看到的。

    比如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器的结构,以及对应的原理。

    从这份资料中,可以知道CMS使用了约 80,000支铅钨晶体所构成,晶体的特色为高密度与高透光度,类似于一般常见的铅玻璃。

    而当电子或光子穿过晶体的时候,会与这些晶体材料发生反应,由制动辐射与粒子对生与湮灭造成所谓的簇射现象。

    这个释放出来的能量,会使得晶体中的电子跃迁而发光,然后由附于晶体表面的光探测器所量测。

    测量出来的数值,再转换成的电子讯号经校正后可以用来推估原入射粒子的能量大小。

    这种精巧的思路,让徐川第一次了解到了他和其他理论物理学家,到底是怎么观测到那些对撞产生的粒子数据的。

    不得不说,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基于理论和应用结合而诞生的整个过程与相关的科技方向,是一个比纯粹理论领域更宽广的世界。

    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中,徐川都在研究LHC对撞机的资料。

    在这些天中,他看到了,了解了很多以前从未了解的知识,让他很是满足。

    然而遗憾的是,从手中的资料中,他并未找到最想要的东西。

    看完手中的一份资料后,徐川有些忍不住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这些资料上,常规同化性质的探测器建造资料倒是有不少,但怎么去探索探测更高等级和能级的粒子技术,上面一条都没写,甚至连个方向都没有。

    不过想想也是,CERN针对会员国流出来的资料,基本都是筛选过的,那些真正储备的技术,怎么可能针对会员国全面放开。

    正在这时,另一位长相偏可爱一点的助理吕玲走了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