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嘉欣想了下,道:“我尝试了各种筛选法,二次因子是能推进最远的一种。”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在你稿纸中,我看到了你对于二次筛因子分解法的深入变化,以及一部分的创新,这些都是很不错的东西。”

    “如果是对于其他的数学猜想来说,或许你早就已经解决了。不过对于一个千禧年级别的数学猜想而言,这种突破远远不够。”

    “你应该很清楚,每一道千禧年难题研究的学者都很多,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家都试过,但至今没人能找到答案。”

    “我相信你缺的不是知识量,只是一点点更深的突破。就像我当初解决霍奇猜想时创造了‘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一样,或许在解决NP=P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一项新的数学工具。”

    闻言,刘嘉欣点了点头,最近这段时间的研究,她的确遇到了一些瓶颈,因子分解法在NP=P猜想上很好用,但很难证明其下界等于上式。

    她的确需要一种更有效一些的手段,来追寻数学的脚步。

    办公室中,徐川和刘嘉欣就NP=P猜想聊了很多东西。

    在NP=P猜想领域,他的研究远比不上这位学姐。

    不过作为站在数学界顶峰的学者,他看问题的方式和全面性,以及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性方面,就不是刘嘉欣能比的了。

    在这一问题上,两人倒恰好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关系。

    他提出一些大的方向可行性,刘嘉欣对这条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具备大致的可行性,然后归入到后续的研究中。

    一下午的时间就在这样的聊天中过去,临近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徐川才返回紫金山脚下的别墅。

    原本计划送过去做数学模型的论文,最终他也没掏出来,而是送到星海研究院那边,让信息研究所进行研究。

    毕竟有能力做这个模型的很多,但有能力研究NP=P猜想的,可就没多少了。

    其他的不说,如果大正整数因子分解是否具有多项式算法问题被她解决,那么一枚菲尔兹奖,应该是跑不掉的。

    因为这项成果对于P=NP猜想来说,重要性很高。

    以对单个猜想的地位来说,甚至能堪比他前些时间发出去的‘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

    而历史上,获得了菲尔兹奖的仅有玛丽安·米尔札哈尼教授一位而已。

    哪怕是按照历史走向,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另一名叫做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的女士会获得菲尔兹奖,女性菲尔兹奖得主依旧少的可怜。

    如果她有希望拿到一枚菲尔兹奖,那的确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五月下旬,徐川搭乘高铁前往了京城。

    物理学会面向全世界召开的高能物理大会,即将在京城召开。

    从华国物理学会那边了解到了情况后,京城的市政府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

    从市容市政,到居住的酒店,交通,甚至是路边的小广告,地面卫生等等全都提前抓了起来。

    尤其是在这个与CERN竞争,或者说与米国为首的那些西方国家在基础学科领域竞争的节点上,他们势必要在全世界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面前展示华国最具吸引力的一面。

    而对于华国物理学会来说,这一届的物理大会虽然被徐川抢了风头,却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当陪衬。

    毕竟如果没有徐川发表的那一篇论文,这一届的高能物理大会,在这个敏感的节点,会有物理学家来都不知道。

    更别提像如今这样,站在这里迎接全世界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了。

    五月二十四日,京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