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有了机理,再以此为核心进行研究延伸,锂空气电池的技术研发,难度会降低至少一半以上!

    这也是徐川一开始就选择电化学作为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理论重构突破点的原因之一。

    因为锂空气电池的反应就属于电化学,只要走通了这套路,或许他们距离比锂硫电池更先进的锂空气电池就不是很遥远了。

    沙发上,在听到徐川说解决锂空气电池技术的关键就在这篇论文上时,樊鹏越再度翻了翻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开口问道:“我该怎么做?”

    徐川笑着道:“很简单,首先由研究所联合网络科技公司那边将这篇论文转化成数学模型,然后搜集电化学和锂电池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填充。”

    “等电化学微观实质反应的量子计算数学模型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展开对锂空气电池的研究了。”

    樊鹏越点了点头,吸了口气问道:“那方向呢?走哪条路线?”

    和锂硫电池不同,锂空气电池目前处于电池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各国虽然都有研究,但受限于难度,并没有哪一条路线占据真正的主流。

    对于锂空气电池来说,目前的研究方向有数条路线,分别是研发‘更加稳定的电解液体系’、研究改善正极材料、研究新的锂空气电池的负极材料,提升电池的安全稳定性等。

    这些路线每一条都有一定成果,但要说有哪条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还真没有。

    或许有人会说,我全都研究不行吗?将每一条路线的优点都提取出来,最终组成一个方向一个研究。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想法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你的科研资金从哪里来?

    一条路线的研究资金就消耗极大了,更别提你同时研究所有路线了。

    而且抛开科研资金来说,同时研究所有的方向更不切实际。

    因为同时研发所有的路线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说研究一条路线的复杂度是‘100’的话,那么同时研究所有路线的难度能飙升到10000,甚至更高。

    因为你需要考虑每一种材料的搭配组合,需要每一项反应之间的参数系数,还需要考虑它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和寿命等各方面的东西。复杂程度可谓是指数性上升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方向路线最终可以交给实验数据和计算模型的结果来解决。”

    “不过相对比电解液等路线,我个人更看好膜路线一些。”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现在的关键是研究所这边配合网络科技公司那边先将数学模型做出来。等模型做出来,有了足够的数据我们自然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进行分析。”

    正如他自己刚刚说的一样,对于锂空气电池的研究方向,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也不清楚锂空气电池的研究方向。

    按照上辈子的发展轨迹,这项技术在2035年之前也都没什么进展。再加上他本身就没怎么进入过这一领域,现在锂空气电池领域的研究,只能按部就班的走了。

    好在川海材料研究所经历了这些年的发展,在锂电池领域已经有了一定底蕴。

    尽管这份底蕴比不上那些老牌研究所实验室,但结合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选择一条合适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什么问题。

    对面,大师熊樊鹏越微蹙着眉头,开口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前期的实验中,我们要将不同路线的锂电池研究都进行大量的实验,以获取到足够的数据填充模型。”

    “这样一来,对于经费的消耗恐怕不是一个小数字。”

    通过模型来寻找方向自然可以,但是这条路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