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这……

    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不由得面面相觑,刘健敢情是跟吴裕直接杠上了,此次简直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次辅刘吉原本是一个很少表态的人,此刻亦是忍不住开口:“今国帑充盈,虽水利是大明基石,然扩建帝都外城一则有益京城防御,二则可令百姓增添栖身之所,此乃良举!”

    “地方多灾害不假,但朝廷每年会拨款兴修水利!”

    “若真要修建外城,工部定能竭尽所能完成这项差事!”

    工部尚书贾俊和户部尚书李嗣面对刘健的阻挠,亦是选择亲自站出来表明态度。如果真要修建北京外城,钱财和建筑工艺其实都不是问题,这个事情是可以办得漂漂亮亮的。

    刘健哪怕再如何自大,亦是知道自己无法跟堂堂的次辅和两位尚书相抗衡:“既然刘阁老、贾尚书和李尚书都支持吴侍郎的提案,微臣亦不好再阻拦。只是修建外城所费甚巨,且涉及城外百姓迁居等诸多问题,还请陛下三思!”

    他虽然选择避开刘吉等人的锋芒,但并没有转变态度支持修建北京外城,却是要保留他的一个反对意见。

    若是将来修建北京外城出了什么事情,那么他就能够成为正义的一方,从而对抛出提案的户部右侍郎吴裕等人发难。

    其实清流一直都喜欢玩这一套,自己通常不会有任何具备“创新性”的建议,但别人抛出的建议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若整个事情顺顺利利还好,一旦事情出了任何一丁点的纰漏,那么就是轮到他们挥舞大棒砸人的时刻了。

    以明朝海运的尝试为例,明朝其实亦意识到漕运的成本过高的问题,但在海运的尝试过程中遭遇台风而蒙受损失,结果受到清流直臣的强烈抨击。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或许这就是大明王朝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根源。

    阁楼上,美人在侧,茶香袅袅而起。

    朱祐樘端起刚刚递过来的茶杯,慢悠悠地浅尝一小口。

    他将下面的纷争通通看在了眼里,亦是意识到自己留下刘健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做法,这种人或许能够有利于自己平衡各方势力,但亦会一直拖大明王朝前进的后腿。

    朱祐樘轻轻地咳嗽一声,亦是直接表态:“虽然朕鼓励大家在这里畅所欲言,但诸位臣工亦要谋而后动。朕不管以往是什么流程,但朕希望本朝的臣工专注于做事,为大明谋求更好地发展,而不能一昧都扯后腿。”

    在说到最后三个字的时候,明显是加重了语气。

    此话一出,吏部尚书李裕等人纷纷扭头望向刘健,朱祐樘的话显然是在告诫刘健,刘健的小把戏无疑是被英明的皇帝看穿了。

    由于定了基调,大家的发言变得更加的慎重,而发言的质量明显得到了提升。

    接下来的最高会议虽然没有出现过于激烈的争吵,但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抛出一些具备可行性的提案。

    其实朝廷如何节流令人头痛,但要怎么样花钱却让很多人感兴趣,甚至有人忍着窃喜提议给文武百官涨薪。

    红尘万里去,白首一年回。净洗旷轩眼,雪天间看梅。

    这一场在御书房召开的最高会议召开约莫一个时辰,随着朱祐樘宣布会议结束,与会的重臣便纷纷散去。

    此次最高会议的主题是财政预算,但大家其实都是抛出提案,但真正要形成决议和执行,却需要朱祐樘做最后的拍板。

    面对这种动辄花费上百万两的大事,朱祐樘自然是要了解清清楚楚后,这才会做出最后的决定。

    以呼声最高的修建北京外城为例,却不可能刚刚抛出便直接拍板,而是要工部拿出一套具体的修建方案和造价,最后再由户部核定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支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