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可能保证百分百的公平公正。

    顾云霁担任的是同考官,看似权力最小,却可以第一时间直接接触考生的试卷,是最容易滋生科举舞弊的环节。考生的答卷都是由专人重新誊录过,且糊掉名封的,看不出考生的个人信息,但舞弊的手段层出不穷。

    有的考生在考试前便买通了阅卷的同考官,约定在答卷时使用特定的字眼,同考官依据字眼找出他的卷子,并推荐给副考官,以此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不过这也要考生自己有一定的实力,毕竟若实在答得太差,即便同考官极力推荐,副考官也是不会录取的。所以为了保证自己被录取,有的考生索性“一步到位”,直接贿赂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主考官。

    比如本朝初立之时,某年科举会试,几个和主考官同乡的士子到他家里拜访,想要他通融通融,给予同乡后生一点“指导”。然而主考官闻言勃然大怒,一边大骂“丕休哉”,一边拂袖而去。

    有几个士子以为碰了钉子,十分泄气,不再提起此事。而个别聪明的却听出他话里有话,在之后的会试答题时使用了“丕休哉”这个词。最终的结果是,写了“丕休哉”的考生都被录取了。

    后来为了避免类似的舞弊行为再发生,朝廷规定阅卷之时,各阅卷官之间不能交头接耳。尤其主考官和副考官只能看下级推荐上来的试卷,不能直接查阅考生的试卷,还派了飞鱼卫全程旁观,对阅卷官们的行为进行监督。

    顾云霁没想太多,只管勤勤恳恳地判卷子、推荐卷子,做到平心持正,尽量减少自己的主观偏好产生的影响。

    七日后,卷子全部判阅完毕,同考官率先离开,主考官和副考官留下拆糊名封,校对考生信息,拟好最终的录取名单。然而见到拟好的名单之后,众考官却不敢将其呈给景丰帝。

    将名单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时任礼部尚书的主考官蔡志川喉头滚动,眸中惶然不敢信:“这录取的三百贡士里……北方士子怎么这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