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材料。

    朱铭又利用手中权力,征召了几个银匠。

    借用银铺里的小炉子,实验铅活字的最佳配比。

    先随便搞个比例:铅80%、锡19%、锑1%。

    第一炉炼出,倒进模具当中,铸造出20枚活字,观察其冷却后变形情况。再让银匠随便雕刻花纹,略微加热,或者扔进冰块,然后当做印章盖下,仔细观察变形情况。

    最费钱的便是冰块,从康国公府弄来。

    两天炼一炉,每次都调整配比。

    还要询问银匠的感受,哪种活字刻起来最顺手。

    一直捣鼓了四十多天,都已经入冬了,朱铭通过各种实验数据,对比之后基本确定铅活字配方。

    然后,直接给皇帝写密奏,请求洛阳阜财监帮忙铸造活字。

    不用把原材料调来东京,直接将规格发过去,让阜财监把活字铸造出来。反正那里经常停工(缺铜),铅锡锑却绰绰有余,而且炉子、工匠都不缺,活字模具能轻松制作。

    大雪封路之前,第一批三万枚活字,悉数运抵国子监书库。

    全是白板,没刻字的。

    而且铸造得非常敷衍,纯粹就是糊弄了事儿,朱铭还得让刻字工细致打磨。

    在这期间,朱铭也没闲着。

    他甚至把太学生拉来,统计市面上各种书籍的文字出现频率,将所有汉字划分为:常用字、备用字、选用字、罕见字。

    出现频率越高的文字,制作活字时就得多刻。

    隆冬,太学生们忙着年考,朱铭得赶紧安排工作,然后回到太学做监试官。

    把黄蔼叫来,朱铭问道:“那些活字都打磨好了?”

    黄蔼回答:“人手不够,只磨好四千多枚。阜财监铸造得太糙了,毛边扎手,能把工匠的手指割破。”

    “我会写密奏告状,”朱铭说道,“多选几个工匠,一边打磨一边刻字。”

    黄蔼为难道:“年底忙碌,需要雕版印刷的公文太多。”

    朱铭问道:“十五个刻字工,能够凑齐吗?”

    黄蔼说道:“最多拨出十个,否则难以完成朝廷的差事。”

    “十个也行,”朱铭吩咐道,“你再去民间的印刷行,征召二十个刻字工,每日给他们半价工钱。”

    朱铭还是挺大方的,像这种征召,一般只是管饭,半文钱也不会给。

    至于是否有人会克扣,呵呵,朱铭正好借机整顿。

    官方工匠,再加上民间工匠,一共三十个刻字工,被叫到朱铭面前安排工作。

    “这种字体,叫做明体字,印刷时清晰明白。”

    “字的大小,叫做字号。活字不够,暂时只刻两种,一种用于印刷正文,一种用于印刷注释。”

    “这些是标点,用于断句。暂时只刻逗号和句号。”

    “这些是字表,分常用、备用、选用、罕见四种,刻好了各自归类,排字时方便取用。”

    “……”

    黄蔼虽然经常贪污吃回扣,但他身为技术官,对印刷业务非常在行。

    看完朱铭布置的内容,已经佩服之至,忍不住提醒:“朱库司,也有人尝试造铅活字,但印出来油墨不均匀,而且脱墨、晕墨很严重,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所以,我还要改进油墨,”朱铭说道,“等你们把活字刻好,油墨也就改进完毕了。”

    黄蔼不再说话,只是暗中撇嘴。

    你说改进就改进啊?

    我还想改进呢,根本就没有法子。

    改进印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