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他来东京谈判三个月,等于啥事儿都没谈成。

    金国使节团离开之后,王黼与童贯的矛盾公开化。

    王黼、梁师成二人怂恿宋徽宗恢复花石纲,并把方腊起义甩锅给蔡京的盐茶法。不但让童贯颁布的“圣旨”作废,还暗中阻挠童贯伐辽。

    童贯想要伐辽封王,就得尽量筹措军费,因此反对恢复花石纲,把王黼、梁师成恨得牙痒痒。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

    历史上,宋徽宗已经打算放弃伐辽,正是王黼第一个跳出来撺掇!

    因日食之故,宋徽宗大赦天下。

    朱铭也在赦免行列,从编管改为安置。

    编管是让犯官在某地落户,不得离开户籍所在地,每个月都要去官府报道。

    安置不用改变户籍,如果遇到什么事情,只须向官府申请并获得同意,就能暂时离开安置地点。比如探亲、奔丧之类。

    ……

    洋州。

    新任知州叫曹藻,江西宜春人。

    曹家三兄弟同科登第,他们这一支,后来被称为“三桂堂曹氏”。

    王黼一边卖官鬻爵,一边又提拔贤能,为自己邀买名声。特别是知州、知府这类地方官,他让投靠过来的中间派举荐,这几个月任免了好几十位。

    曹藻就是被举荐的幸运儿。

    “为何洋州人口不增反减?”曹藻质问道。

    户曹参军李延之略显犹豫,终归还是没忍住:“朱国祥霸占土地、隐匿人口,洋州三县百姓,多有举家投奔者。”

    曹藻怒道:“勒令三县县令,好生清查人口土地!”

    李延之说:“县衙官吏,可不敢去清查。朱国祥在民间威望极高,他还私练村勇,说是要防备贼寇。”

    曹藻沉默不语,隔日便去金潭村微服私访。

    金潭村的面积,已较初时翻了两倍有余。

    朱国祥不但往山谷里开荒,还花钱购买谷外土地。官府盘剥愈发严重,选择卖地的小地主也越来越多。一些自耕农,干脆直接投献土地,主动给朱国祥做佃户,目的无非就是为了逃避赋税徭役。

    曹藻泛舟而上,沿河的水田正在插秧。

    大部分农民,穿着更加破旧,脸上皆带着愁苦之色。

    不管收获多少粮食,官府总有法子加税,各种苛捐杂税已不堪重负。地主只能转嫁给佃户,租子是越收越高。小地主和自耕农,每年都有破产者。

    “前面就是金潭村,以前只在谷中,如今谷外之地亦并入村落。”本地向导指着前方说。

    曹藻提前下船登岸,一路观察前行。

    进入金潭村地界,面貌瞬间改变。

    田地还是那些田地,农民还是那些农民,但精神状况完全不一样。

    村里的保甲长,都是朱国祥安排的。

    赋税都是先交到村中,再由保甲长押运到县里。收多少赋税,朱国祥说了算,给官府缴足税额,剩下就是自己的。

    没有违反法律,因为整个村落的土地,名义上皆归朱国祥所有。他不是在收税,而是地主在收租子。

    真正犯法的行为,是朱国祥在隐匿人口土地!

    “这秧苗育得很好想来今年可以丰收。”曹藻站在田埂上对几个正在插秧的农民说。

    没人理他,都在劳作。

    而且干劲十足,因为跟着朱相公混,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朱相公是大好人,这已经成为四里八乡的共识。甚至有人不堪官府盘剥,拖家带口走几十里来投奔,都被安排去山谷深处开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