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二百余人。

    朱铭让妻妾们继续坐船走,自己带着几个随从,骑马去乡下查看。

    沿途询问过去,找到其中一个垦荒点。

    这里只有四百多人,而且都是本地流民,为了方便管理才集中安置,组成一个叫“丰裕村”的新兴村落。

    种下的豆子已经长苗了,村民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目前正在夯土建长久房屋。

    朱铭仔细询问,才知道这四百多号人,只能共用四头耕牛。

    村外大量荒地还未开垦,目力所及遍地荆棘杂草。

    保长是个四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了,笑着说:“官人是汉中来的军将吧?咱这里两三年就能垦完,四五年变成熟地,到时候日子就好过了。”

    朱铭问道:“县令可有告知今年免除赋税?”

    保长回答道:“说了,今年不交税。明年勘定田等,赋税只收两成。后年收五成,大后年收八成。村里人都欢喜得很,托经略相公和大元帅的洪福,总算是能活下去了。”

    “今年的粮食够吃吗?”朱铭又问。

    保长说道:“省着点吃也够了,我听官差说,官府发给咱们的粮食,是经略相公找汉中富户借的。经略相公真是大好人啊,他找富户借粮要给利息,借给咱们却不收利息,还要从汉中运过来,里里外外不是亏本了吗?以前只听说过扒皮喝血的贪官,就没见过自己亏本体贴百姓的好官。”

    朱铭笑道:“虱子多了不愁,债多了不痒,经略相公今年还要找富户借粮。也不用从四川运来,这边就有许多富户。”

    又问几句,朱铭前往下一个垦荒点。

    或许是去年处死、流放几十个贪官,起到了巨大的震慑效果,官员们贪污时收敛许多。

    邓城县的几处垦荒村落,粮食发放都还比较正常。

    肯定有人伸手,官不贪,吏也贪,能压到一定程度即可,这玩意儿古今中外都没法杜绝。

    为了安抚地主之心,持续性的向富户发债券,今年的地里脚钱再度降低,每斗只需缴纳三十文即可。这玩意儿是百姓交田赋时的运输费,却得百姓自己承担。

    钱粮运输时的损耗,也即明清两朝的火耗,朱国祥暂时没有归公,相当于让地方官吏合法贪污。

    但是,赋税必须足额征收,不能再像宋朝那样征满九成即可(剩下一成由官员分配,直接塞进自己口袋里都行)。

    朱铭又骑马去县城,询问这里的粮价。

    粮价依旧偏高,但已经被压下来一些。春夏之交,正是全年粮价最高的时候,邓城县的米麦价格约为一千文左右。

    这玩意儿,应该降到三五百文才正常!

    粮价之所以飞涨,不仅仅是因为打仗和天灾,还有前些年朝廷滥发大钱的原因。

    今年会宣布当十以上大钱、夹锡钱作废,民间交易官府不管,也根本没法去管。但官府收税,一律不收当十以上大钱、夹锡钱,防止宋徽宗继续滥发钱币。这些钱通过外地商人流入,会扰乱义军地盘的经济秩序。

    现有铁钱也会渐渐淘汰,四川那边的铸钱监,正在铸造更精美的铁钱。

    这些高质量铁钱,肯定会被富户收藏,用劣质铁钱来交商税。

    官府一边打击私铸,一边收回劣钱熔炼,吃亏就吃亏呗,渐渐的便腾换完了。四川有的是铁矿,根据劣钱销毁数量,有限度的增发精美铁钱,以此保证钱币的平稳过度。

    等铁钱的币值稳了,官府的仓库也充盈了,就可以尝试着发行纸币。

    襄阳驻军只有三千多,而且全是朱铭的亲军。这些士卒,不但没分到土地,而且只准把妻儿接来,不能带着全家迁徙。因为襄阳周边开发程度高,根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