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也是改更先进的,我现在连实物都没看到过。”

    朱国祥说道:“我小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中央为了出口创汇,号召全国人民养蚕缫丝。大部分是把蚕茧卖到缫丝厂,也有人留下一些自己缫,我记得都是用蒸制法做熟茧。刚才问了一下,宋代还没有蒸制熟茧的方法。”

    “那你就蒸呗。”朱铭说。

    朱国祥说道:“我只知道蒸制,不晓得细节,怕一不小心就把蚕茧弄坏了。”

    朱铭笑道:“今后有了钱,可以慢慢摸索。”

    旁边突然传来呼噜声,却是春日暖阳晒着,郑泓这胖子靠在交椅上睡着了。

    等他睡醒,已是半下午,伸着懒腰站起说:“大郎,明天俺就要回洋州。俺家住在安乐坊迎春巷,你若去了,一打听便知。”

    “有空定去寻你玩耍。”朱铭说。

    “那俺就走了。”郑泓拱手道别。

    朱铭把他送到院外,回身吹口哨,马儿立即奔来,一人一马出去遛弯。

    再次回到家中,朱国祥正在煮饭,婆媳俩还在那儿缫丝,今晚有可能要忙个通宵。

    孤儿寡母便是这般,劳动力不够,必须加倍辛劳。

    朱国祥也帮不上忙,他怕自己笨手笨脚,把生丝给弄坏了,只能跑去厨房煮饭。

    日子一天天过去。

    由于前几日降温,玉米的育苗时间变长,还得再等些天才能移栽。

    村民们只是忙碌,依旧不知道今年要补交欠税。

    终于到了插秧的时候,四处水田全是人。

    朱国祥每天都要去看自己的秧苗,时不时指挥佃户打理,现在找来陆安说:“把佃户叫上,明天插秧了。”

    陆安乖乖听话,第二天就把佃户找来。

    那两个佃户很不耐烦,他们家里佃耕了好几亩田,此时正是插秧的关键时期,却必须陪这位朱相公瞎胡闹。

    朱国祥培育的秧苗,撒种更早,长势糟糕,在村民眼里就是不合格的垃圾。

    试验田也不大,两个佃户合作,小半天时间就插完。

    然后全跑了,包括陆安都跑了。

    他们甚至懒得看笑话,因为朱相公的秧苗,早就已经成了村里的笑料。

    直至数日之后,朱国祥找到陆安,说要再补些农家肥。

    陆安颇不耐烦的叫来佃户,挑着农家肥来到田边,然后三人瞬间傻眼。

    那些营养不良的秧苗,插栽仅仅数日,居然开始猛长,已跟寻常秧苗一样健壮。

    吩咐两个佃户做事,陆安飞奔回去报讯:“老爷,真是稀罕了!”

    “何事?”老白员外问。

    陆安详细汇报说:“朱相公育的秧苗,插栽前根浅苗弱。这才插下几天时间,就蹿着猛长,长得又快又壮!”

    老白员外嘀咕道:“果然有些本事。”

    又是数日过去,越来越多村民发现异常。

    因为对比实在太强烈,试验田里的秧苗,不但已经追上来,而且渐渐后来居上,比周边农田的秧苗更加强壮。

    一目了然,小孩子都能看明白。

    插秧之后,农民稍微清闲了些,陆续有不少人前来围观。

    “是不是粪肥用得更多?”

    “肯定是。”

    “陈四不就帮着伺候吗?问他就晓得了。”

    “俺昨日就问过了,陈四哥说,朱相公这块田,用的粪肥还更少。”

    “肥少咋还长得更壮?”

    “听说那朱相公,出海时遇到神仙,这是神仙传下的法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