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南剑州李侗!”

    “这人是谁的弟子?”胡安国问道。

    “不知。”

    众人摇头。

    第一名的答卷大家都看过了,不仅经义文章写得好,而且数学和物理全是标准答案。

    就连怎样预测灾年、以工代赈、防备民乱,都写得头头是道。

    黄裳说道:“既为南剑州士子,多半是陈知默(陈渊)的学生。”

    “多半是了。”胡安国说。

    他们猜错了。

    李侗只是陈渊的师侄,乃陈渊师弟罗从彦的弟子。

    朱熹的老师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位,便是今年礼部试第一名李侗。

    李侗年轻时喜欢醉驾,常常半夜喝得大醉,然后仗剑骑马狂奔数里。此君性格非常急躁,仿佛有多动症一般,拜师罗从彦之后变得沉稳。

    而且,一心潜修学问,从不参加科举。

    陈渊当初把《道用策》带回福建,李侗誊抄一份开始自学,偶尔也去听陈渊讲课。

    他对朱铭的才学极为佩服,私下托人把朱铭的全部文章搞到手。

    这位程朱理学的重要人物,虽然从来没跟朱铭见过面,其学术思想早就被朱铭给带歪了。

    甚至忍不住出山科举!

    继续拆卷。

    “礼部试第二名,吉州胡铨!”

    萧楚宣布名字的时候,满脸微笑捋着胡须,这是他自己的亲传弟子啊。

    第一名福建人,第二名江西人。

    这两省果然科举卷得很,幸好三省划为一榜,严格限制了他们的进士名额。

    “礼部试第三名,潮州王大宝!”

    潮州属于广南路,目前还未彻底收复,不在此次科举应考范围啊。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萧楚又仔细看了一眼,说道:“这人是旧宋太学生,因昏君割据难以归乡,所以寄籍开封参加考试。”

    今年的开封进士名额特别多,主要就是为了方便逗留京城,籍贯又在未收复省份的士子。

    吴彦璋说道:“籍贯潮州,又是姓王,当为闽王之后。”

    闽王,就是焚毁南少林的唐末军阀王审知。一个占领福建全境却不称帝,而且选贤任能、轻徭薄赋、遥遵朝廷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宋代科举虽然兴盛,却还没真正普及到底层农民。

    历届进士,有一个算一个,至少也是白家那种土财主。又或者暂时过得穷困,却属于落魄士绅,譬如秦桧那样的。

    只有到了明代,印刷、造纸成本变得更低,才有真正的贫苦农家子靠科举翻身!

    看看这届礼部试的前三名,就晓得进士群体是什么成分。

    ……

    “邦衡兄,快去看榜了!”李易站在客房门口大喊。

    “来了,来了。”

    胡铨推门而出。

    二人结伴下楼,在楼梯口就遇几个士子,又在街道上再聚了一些,浩浩荡荡朝着贡院街道杀去。

    那里已经挤满了人,还有富商带着家丁,等着玩榜下捉婿那套。

    左等右等,终于有官差从贡院出来。

    很快,一张榜单贴出,瞬间士子哗然。

    因为今年的进士名额太少了,宋徽宗当皇帝那会儿,一榜动辄六七百个进士。

    而大明开国的第一届科举,进士居然只取350个。

    何其刻薄寡恩!

    李易嘀咕道:“怎才三百五十人?”

    胡铨说道:“退回去百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