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是释褐礼。

    宋代设在入殿参拜之后,明代设在祭祀孔庙之后,父子俩却定在传胪之后。

    一是为了缩短流程,礼仪不要搞得那么复杂。

    二是给予进士尊重,让他们首次正式拜见皇帝时,可以穿着官服而不是布衣。

    明清算是最抠门的,还得去孔庙借公服穿,参加各种仪式后必须归还。那些公服的年龄,可能比新科进士的爷爷年龄还大。合不合身且不说,也不知多少年没洗过,许多公服都带着霉臭和汗味。

    租借过学士服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应该对此很有体会。

    相比起宋明清的礼制,父子俩还做出了其他改变——

    释菜礼,取消,谁说官员非得吃肉?

    新科进士祭孔大典,不搞,反正那是南宋才兴起的玩意儿。

    众人被引去旁边的升平楼,在那里领取朝服并换衣,这比旧宋在偏殿换衣规格高得多。

    朝服按身高分为好几批次,有五尺、六尺、七尺、八尺。其中,六七尺身高的数量最多,新科进士们可以自由选择。

    靴子、帽子也类似,分出好几个尺码。

    还有一方空白笏板,一个进士绢牌,一朵进士簪花。

    “恭喜邦衡兄!”

    “同喜,同喜!”

    “……”

    新科进士们换好衣服,还把簪花也插上,拿着笏板互相道贺,状元胡铨被问候次数最多。

    榜眼杨稷感慨道:“相比旧宋,大明朝廷对吾等士子更加恩待矣。邦衡兄做状元可站立鳌头,吾等释褐也被安排在升平楼,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事情。”

    “是啊,皇恩浩荡,吾等应当为陛下和朝廷鞠躬尽瘁!”众人纷纷表态。

    他们现在说这种话,应该是出自真心,一个个都还在兴奋感激之中。

    众人在升平楼热闹闲聊,直至礼官进来提醒,才下楼排队去集英殿见皇帝。

    这个流程,跪礼取消了。

    新科进士们作揖参拜,手舞足蹈那套被保留,因为朱铭觉得大家一起跳广场舞挺有趣。

    吏部尚书李含章,亲自宣布新科进士的任命:

    “今科第一人胡铨,授承务郎(从九品京官),留内阁观政。”

    “今科第二人杨稷,授承直郎(从八品选人),留内阁观政。”

    “今科第三人李侗,授承直郎,留内阁观政。”

    “今科第四人李公懋,授儒林郎(从八品选人),留通政院观政。”

    “……”

    去年制定新朝礼制,大明的文武官员制度最终确立。

    保留旧宋的朝官、京官、选人制度,并且以此确定工资,相当于是官员的职称。

    至于知府、县令,乃是官员的职务,跟工资并不挂钩。

    武将也差不多,军衔相当于职称,以此确定待遇;军职则属于职务,以此确定实权。

    在场的官员和进士们,对授予寄禄官没啥反应,因为旧宋的新科进士也是如此。状元必为最低级京官,而榜眼、探花则是最高级选人。

    但清一色的“观政”是啥情况?

    李含章现场做出解释:“从今往后,新科进士必观政三月,才会给予相应差遣……”

    也就是说,考上进士就给职称,并且可以领工资,但要实习之后才安排职务。

    一甲五人,在内阁和通政院实习。

    二甲九十五人,在中枢的中高级部门实习。

    三甲进士,在中枢的低级部门和开封府实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