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套种十三法?”陆提学兴致盎然。

    朱国祥说:“第一法,高矮套种。一样高的庄稼,很难套种,光照不足便长不好。高矮不同的庄稼套种,才能通风透光……”

    “第二法,深浅套种。有的庄稼根子深,有的庄稼根子浅,扎根土里,各取所需,还能互相促进……”

    “第三法,圆尖套种。有的庄稼是圆叶子,有的庄稼是尖叶子……”

    一共说出十三项套种法则,听得陆提学拍手赞叹:“真农家奇才也,该当相公之称!”

    “提学谬赞了。”朱国祥拱手微笑。

    陆提学转身问县学校长:“钱教授,你可知吾传自哪方文脉?”

    钱教授连忙说:“还请提学赐教。”

    陆提学扫视那二十个随行士子:“吾幼年拜学于清溪先生门下,清溪先生又学自石泉先生,石泉先生又学自大方先生……一竹先生又学自安定先生!”

    这位老兄,一口气说了十二个先生,朱铭都听得快迷糊了。

    直至说出“安定先生”四字,朱铭总算是搞明白,陆提学在给自己脸上贴金呢。

    安定先生就是胡瑗,理学祖师之一。他在世之时,徒子徒孙就有1700多人,宋初十个新科进士里面,有四五个都是他的弟子。

    陆提学不再继续往前走,而是站在田埂上吹牛逼:“我这一脉,恪守祖师教诲,除明白经义之外,还须学治事手段。尔等可知,为何要学治事?”

    “不知。”

    “请提学赐教。”

    “……”

    官吏、教授、士子纷纷行礼,请求陆提学教诲。

    陆提学对此很满意,负手站立,侃侃而谈:“学了经义,才有器具,方可做大事。而做大事,又当知事,方有所为。安定先生教诲,士子当专摄一事,又当兼摄一事。我少年时求学,在读经之余,专摄农事,兼摄地理。”

    好家伙,这么不着调的家伙,居然还真有本事。他把儒家经典作为必修课,把农学当成专业课,而且还选修地理——难怪喜欢旅游。

    众人本来有些鄙夷陆提学,此刻听他一讲,不禁又佩服起来。

    不得不说,胡媛这位理学祖师,教学方式放在几百年后也很先进。

    胡瑗把儒家经义列为基本课程,同时又不让弟子死读书。他主张各就其性,也就是伱对啥感兴趣,那便尽管去学习研究。但又不能贪多,应该选一个主专业,再选一个副专业。诗词歌赋也好,建筑水利也罢,好生去研究透彻,而且还要注重实践。

    陆提学好为人师,继续讲道:“尔等治学,不可闭门造车,该多出去走动走动。除了经义,还当治事,不做那般吃书虫。种田是治事,经商也是治事。吾有一友,擅使木匠活。尔等心中可是鄙夷,觉得那木匠活玩物丧志?非也!吾友所造大水车,可不用人力而纺麻,堪称鬼斧神工!”

    朱铭心中一喜,问道:“请问提学这位故友尊姓大名?晚生钦慕之至,欲当面请教学问。”

    陆提学笑着说:“吾友名唤庞真,字本物,现为涟水知军,离西乡县可远得很。”

    庞真?

    朱铭听都没听过,估计是埋没于历史大潮了。

    陆提学继续吹牛逼,这次更加扯淡,只讲自己少年时的求学经历。说自己幼年丧父,家里多么辛苦,他又是怎样饿着肚子读书,以此来勉励诸位士子要努力学习。

    一讲起来就没完,众人听得直打瞌睡。

    而且,大哥你换个地方行不?这特么是在田埂上,站都不好站,去白家坐着讲不是更方便?

    陆提学可不管这些,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

    讲完求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