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缇骑、北镇抚司衙门,介于内署和外廷之间,按照最开始设立北镇抚司衙门的初衷,北镇抚司应该直接听命于皇帝,但它又身在外廷,慢慢的就成了不领兵的武勋之后,吃闲饭的地方。

    缇骑的主要来源是勋卫,勋卫有产有业有爵位要继承,犯不着拼命的得罪官僚。

    监察、刺探官员的职权逐渐失去了。

    自永乐十八年,设立内书房和司礼监太监,又设东厂和御马监太监提领之后,北镇抚司衙门就已经变得十分尴尬了,因为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北镇抚司、锦衣卫,皇帝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信任,否则怎么会有东厂出现呢?

    一个完全听皇命的地方,被皇帝所抛弃,就注定了北镇抚司衙门的尴尬。

    北镇抚司在嘉靖年间雄起了一把,甚至连宫里的大珰都得低头,因为当时的本镇抚司堂官叫陆炳,是道爷的奶兄弟。

    也不能怪大明的皇帝们不信任北镇抚司,要额外设立东厂,因为自孝宗开始,北镇抚司的堂上官,也就是缇帅,都要由兵部推选,而且要进行文选,也就是进行四书五经和大明律的考校。

    锦衣卫、镇抚司开始趋向于文职化,堂官、镇抚司官职掌、排序及其人选都要仰仗兵部举荐。

    这么一个被外廷衙门控制的衙门,已经不能算是皇帝的爪牙了,后来锦衣卫就变成了更接近于缉盗、道路管理的治安法司,也就是和五城兵马司、衙役们的权责重合。

    这也是武宗皇帝为什么要用刘瑾这个宦官的原因,实在是,无人可用。

    道爷是旁支入大宗,孝宗这一脉绝嗣,那孝宗的祖宗成法就不必遵守了,所以道爷对缇帅的任命,全看关系的远近,先是陆炳,后来是成国公弟弟朱希孝,朱希孝也在卫辉行宫大火中救过道爷。

    这给了朱翊钧任命缇帅的便利性,南北镇抚司的缇帅,他们的孩子打小就跟着皇帝在宫里习武。

    东厂是内署,有它的局限性,作为内署,过分干预外廷事务,会被外廷合力阻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文官和宦官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镇抚司缇帅任免是缇骑的上层建筑,这部分的顽疾是道爷以蛮不讲理的方式解决的,大礼仪之争,争的既是该叫自己亲爹为爹,也是争的祖宗成法的解释权。

    而南北镇抚司的地基问题,是朱翊钧解决的。

    南北两京镇抚司的缇骑来源,主要是墩台远侯、海防巡检、京营锐卒遴选。

    所有不视事的武勋之后,则一律挂名到锦衣卫,不得到镇抚司添乱。

    南北两镇抚司的编制为六千人,南北各三千,而这三千人,就是大明军最精锐的部分,班直戍卫,当皇帝需要对某些地方进行外科手术的时候,镇抚司就是大明皇帝在外廷最凶狠的爪牙。

    这其实就是将镇抚司衙门,从锦衣卫里独立了出来,如此一来,这个在洪武、永乐年间凶名在外的衙门,再次活跃了起来。

    民间是不知道这种变化的,他们甚至分不清镇抚司和锦衣卫的区别,但他们都知道锦衣卫的可怕,在民间看来,锦衣卫就是捷悍利牙爪者,专门钩察出人帷簿间,勾魂夺魄的牛头马面。

    这個认知也没问题,因为但凡是缇骑出手,代表着皇帝已经十分的愤怒了,朝堂纠错机制已经完全失效,必须要下狠手,下死手整治。

    陈末在祁州闫家大院停留了大概五天的时间,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骑营,在简单交接之后,闫家大院成了大明京营此次出京的驻地,一如当初徐阶的金泽园,被俞大猷设立为了大明水师衙门一样。

    陈末带着所有的案犯入京去了,卷宗早已经奏闻陛下。

    文华殿上正在进行廷议,气氛有些沉重。

    大家都看向了次辅刑部尚书,等待着王崇古对案情的进展展开综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