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将句容打造为大明最先进的棉纺中心?

    刘伯钦、赵斗北看着顾正臣,嘴角不自然地笑了笑,就连书吏林山、户房骆韶等人,也不禁纷纷摇头。

    郭六、沈山等人更是笑出声来,嘲笑顾正臣的不自量力。

    贺奉、周信、冯重等人听闻此话,一个个郁闷不已。

    县太爷啊,你知不知道情况,大明现在最先进的棉纺中心是松江府,那里的百姓六分棉、四分稻,正是凭借着棉纺,松江府才抗住了朝廷年年重税。

    句容不过一县,如何能与一府相争?

    顾正臣将众人神情收入眼中,背负双手,目光笃定。

    对于句容发展棉纺产业,顾正臣自然是做过调查与分析。

    虽句容本地棉花产量有限,可句容的交通条件并不算差。

    秦淮河源头有东、南二源,南源头是溧水城的东庐山,而东源头,则是句容城北的宝华山!

    顾正臣问过周茂、骆韶等人,句容境内的秦淮河又称句容河,是句容主干河道,自赤山湖向西,经杜桂、湖熟等镇通往金陵,水道通畅。

    有水路直通金陵只是句容优势之一,这里向北距离长江岸边,只有六十余里,至镇江七十余里,赶马车算,大致一日路程。

    陆运、河运都有,进点货不成问题。

    再了,松江府的棉纺是厉害,可还没厉害到不可超越的地步。

    松江府之所以棉纺强大,到底还是借助了黄道婆改进的棉纺技术,让棉纺效率大幅提升。

    但是,黄道婆的改良并非尽头,改良纺织技术的也不是只有一个黄道婆。

    无论是元朝王祯着作的《农书》记载的四锭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还是明后期《工开物》职悬花弹弓”的出现,都是纺织技术的改良成果。

    《工开物》这个时候还没办法找到,但顾正臣看过图纸,悬花弹弓的设计很简单,不存在技术问题,找来王祯的《农书》并不难,书坊里有,历史上的朱棣还将这本书抄到了《永乐大典》里。

    抛开技术方面,松江府棉纺织造,走的是家家户户,分散织造的路子,是散而多造就的强大。这种方式有其优势,不扰民,不耽误农事,但也有一个缺陷,效率不高,各类资源不集中,家户位于最底层,缺乏议价能力,被商人吃掉大头,发展八十年,城镇起来了,商业起来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

    松江府的繁华,是商饶繁华,不是百姓的。

    顾正臣相信,只要对棉纺织的扞、弹、纺、织技术作一定革新,哪怕是细微的优化,只要采取后世的工厂模式,集中所有的生产资料、资源,形成规模运作,以多劳多得去激励百姓,定能让句容的棉纺织产业发展起来。

    至于棉布的销售,并不需要担心。大明若不缺棉布的话,朝廷怎么可能折色棉布?

    棉布和粮食一样,都是硬通货。

    你扛着粮食去买东西,人家卖给你,你扛着一匹布买东西,人家也会卖给你。

    市场对棉布的需求量很大,价值相对稳定。

    洪武朝三十一年时间,物资还充沛不到拉低棉布价值的地步,历史上棉布降价,已经是明中期的事了。

    顾正臣选择棉纺织发展句容,最关键的考量还不是这些优势与可行性,而是老朱的态度。

    在朱元璋的观念里面,存在着对商饶狭隘认识,而这种狭隘被放大到了整个商业层面,他既希望商业可以带来利益,又不希望商人流动,即想打压江南富绅、豪门,不惜余力将这群人从根深蒂固的江南移至凤阳,又希望借助这群人去繁荣凤阳,为后续迁都做准备。

    这种既要你的钱财物资,又要立个牌坊的心理,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