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海运?

    李敏、黄肃等人连连摇头。

    唐宗鲁叹了一口气,直言道:“海运有利,我等如何不知。只是,不说这海利不容易来啊,就说陛下那里也不答应啊。何况在四年时,陛下下了一道旨意,命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及兰秀山无田梁之民,凡十一万余人,隶各卫为军,且禁沿海民私出海……”

    顾正臣听闻,心头微微沉重。

    洪武六年,朱元璋还没有罢宁波、泉州、广州三市舶提举司,但大明王朝的海禁,已经开始了。

    开始的时间,是洪武四年。

    穿越晚了一步吗?

    顾正臣暗暗握了握拳头,朱元璋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也是一个匡兴汉族、了不起的帝王,但他本身的学识与眼光有限,不知道海权的重要性。

    大明时期的海权,关系的可不是一个王朝的兴衰,而是一个民族的兴衰,是东方与西方气运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西方国运的转折点,大致就在于明代,在于航海事业。

    正是因为海禁,中华文明错失了对外了解的窗口。

    当然,直接将国运的衰落归咎在老朱海禁政策上是不道德且不正确的。

    事实上,即使给了大明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未必会通过这个窗口学习太多,吸收太多,转变太多。

    洪武时期,老朱作出海禁政策,并不能说完全错误,抛开原因直接说结果是不合适的。

    老朱关闭大海,不是自我封闭的需要,而是自我保护的需要。

    很多人不了解明初时期的海禁背景,大明开国初期,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频频骚扰朱明王朝,还与“海道”勾结,对沿海地区构成了极大灾难。

    一些史料记载:

    “张士诚、方国珍余党导倭寇出没海上,焚居民,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这里的“无岁”,指的是每一年!

    别说老朱时期了,就是后来的朱老四,郑和堪称航母级别的舰队出航时,一样面临着海贼的袭扰。比如纵横大海,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海贼王陈祖义。

    不过老陈后来被真正的航海王郑和给收拾了。

    这些闹事的不在少数,动辄就是几千人,上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已经不是小股势力,也不是小打小闹可以解决的。

    在大明主要精力放在元廷身上时,大海的问题只能搁置,禁海闭关,成为了减少沿海损失、减少百姓与海匪勾结的一种政策选项。

    只是这种政策,是对内臣民,而不是对敌人,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除了海上敌对势力的威胁与袭扰,大明也没空搞什么远航贸易,休养生息,鼓励垦荒,大规模屯田,发展农桑这才是正事,别说什么远航贸易,甚至连商业也颇有些“不屑一顾”。

    据文献记载,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吏部上书:“税课司岁征额米不足五百石者,凡三百六十四处,宜罢之。”

    而这里的五百石米,大致折合二百五十两至三百两。

    也就是说,有三百六十四个税课司,一年收上来的商税,还不到这点钱。而当时全国的税课司总数量,仅仅只有四百余!

    换言之,整个大明国内,一年收上来超出三百两的课税司,仅仅只有三四十个……

    而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一点,大明的商税数量,可怜得令人想哭。

    加上历朝历代“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惯性思维,老朱做出海禁政策,就当时来说,是存在着一定合理性的。

    老朱的错,不在于海禁,而在于他太过偏执,希望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