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规律,古代没有这个词汇。

    古人对规律的解释往往归为一个字:

    道。

    道是一切的规律,是世界的本源。只不过这个道,有点不好找到。在顾正臣的认识里,规律只能说是“道”的一个内容。

    看了看朱元璋锐利的双眼,顾正臣走至一旁,坐了下来:“陛下,白居易有诗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草规律的认识。”

    “李白曾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这也是一种对规律的认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万物都有时节,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规律。”

    古人不是没有唯物观,比如《荀子·天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只是这句话不能说,说出来自己会挨揍,毕竟老朱自称天子,批判“天人感应论”和骂老朱的非本生爹(天)没啥区别。

    朱元璋似有所悟,连连点头,然后问:“那王朝的规律在于何处?”

    顾正臣认真地看着朱元璋,肃然道:“陛下,王朝的规律,在臣看来,他就如同一个圆。有些王朝国祚数百年,这个是大圆。有些王朝,短命数年或数十年,是一个小圆。想要让王朝不朽,就必须跳出这个圆,打破圆的始终起灭相接,让王朝成为一条线,一条前进的、朝着前方奋进的线!”

    圆与线?

    朱元璋与朱标听得入神,对王朝更迭有了别样的认识。

    宋濂有些震惊,看着顾正臣的目光满是惊叹。

    刘基盯着顾正臣,深邃的目光再没有了初始的浑浊与涣散,而是凝聚着智慧。

    眼前的顾正臣,竟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厉害。

    句容初见,他是表现得不同寻常,只是刘基想不到,此人对于王朝更迭的认知竟是如此的深邃,他所讲述的话,也是如此的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

    他似乎清楚朱元璋没怎么读过书,对深奥的东西难以理解,所以选择了最为简单的话语去讲述复杂的事。

    这种人,未来不可限量!

    朱元璋知道大圆、小圆,无论是什么圆,它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始终起灭相连,无论起点在哪里,那里都意味着终点。

    圆,如同一个宿命的环,不管怎么挣扎,不管如何设计,不管如何推动,它都会奔赴灭亡。

    但线不同,线有开始,但延展下去,没有结束!

    朱元璋明白了王朝的“宿命”,看向顾正臣:“如何跳出圆成为一条线?”

    顾正臣正色道:“陛下,想要让王朝脱圆成线,就必须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

    “什么问题?”

    朱元璋急切的追问。

    顾正臣嘴角微动:“吃饭。”

    朱元璋嘴角动了动,终没说出话来。

    顾正臣认真地说:“除了外敌之外,颠覆王朝的力量是百姓,而百姓之所以拿起锄头、菜刀造反,原因是什么,微臣想陛下很清楚,说到底,几千年的王朝更迭,除了权力场的斗争之外,就是饭碗的斗争。”

    朱元璋当然知道百姓为何造反,因为没有吃的,没有活路了,不造反要死,造反还可能不死,这种二选一的问题,根本就没得选。

    顾正臣见朱元璋沉思,抛出了一句话:“想要让百姓吃得饱饭,就需要确保绝大部分土地一直在百姓手中,这才是王朝不朽的关键所在。”

    朱元璋眯着眼盯着顾正臣,想起了宫中搬运钱财的一幕。

    自己大肆赏赐田地给藩王,未来朝廷没了土地,百姓都成了佃户,迟早会吃不起饭。可若是一味任由大户侵吞田产,那百姓不一样成为佃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