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营闻鼓皆起,于列队之间,接受了进攻秦军,以救援伤员的命令。

    一个完整的生力军,去打击一支激战了半天,伤亡惨重的军,自然占据着优势。秦军基本都要等到赵军冲到近前十来步才发动反冲锋,冲垮一两阵后就往后退,也不急于杀伤赵军。最让赵括担心的剑士没有参加战斗,也在一点点后退。

    站在山上的赵括看得清楚,这边的战斗并未影响那些秦军收割首级,他们有条不紊地先刺死赵军,然后用斧头砍下头颅。凄厉的叫声虽然隔了几里地也清晰可闻。对面的秦军采用拖延战术,不和你认真对抗,也不让你痛快前进。双方的阵型散了聚,聚了散。一直到侧面的赵军出击,秦军营中才响起钟声。这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秦军已经收割了大部分伤员的首级,很有些遗憾地回去了。

    赵军将自己还残存的伤员全部拖回来,收兵回营。那些失去了首级的士兵只能就让他们留在战场上,听任野兽啃咬。

    南边的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白起没有呆在谷口的大营中,而是站在石城上观战。这里真的是俯瞰整个战场的好地点,北到丹朱岭,南到泫水,整个战场尽收眼底!连对面山谷中秦军的动静也能依稀观察到。廉颇选择这里作为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有道理的!

    赵括在南边的拼死反扑,白起也注意到了。虽然赵军的战斗意志让白起称赞了几句,但他的整个心思并不在那边。眼前的三道山梁,才是他重点关注的焦点。

    占领了山顶,居高临下,按理是占据了优势,但这优势如何发挥,却令人为难。

    居于高山之上,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饮水——所以赵军采取的是轮换制,一班白班,一班夜班,以两餐为界,保证大家吃饭时间都在山下。但秦军攻占石城的只有六万人,基本不可能轮班,必须全天坚守在山上,而且还要随时准备作战,精神和体力消耗极大。秦军的干粮炒粟,没有水是很难消化的。所以白起在山上的第一天,主要处理的难题竟然是如何供应饮水,气得白起大发雷霆!几个五大夫吓得不轻,低头不语。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山挑。但军中又没有盛水的容器,也缺少挑水的工具。无奈何,只得派了兵下山去搜罗。好在赵军营中遗弃了不少家伙,全都被搜罗上来,连同兵甲、箭矢和少量的粮食。

    缺水,是第一天秦军无法发动强大攻势的直接原因。在白起的强制下,几名五大夫派出了小股部队,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白起命令,攻势可以不强大,但必须连续不断。所以三道山脚上的攻击通常都是百人以下的规模。

    白起最看中的,是最南面的山脚。那片山脚连着廉颇所修筑的最为坚固的堡垒群,而且似乎是粮仓所在。如果占领了这道山脚,就完全封闭了赵军的出路,赵军除了在不利的形势下拼命进攻,没有别的出路,秦军则能发挥战斗力强大的优势,大量杀伤赵军。

    如果再能占领中间的山脚,那就更完美了!赵军几乎被分隔包围在两个山谷中,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而对最北面丹朱岭,白起反而没怎么重视:那里虽然扼守着通往上党的要道,但在当前的局势下,通不通上党并不重要。

    而令白起有些不快的是,他最为看重的关中士兵,面对的是丹朱岭,更南面的守军是上郡和北地来的刑徒,他最看重的南面山脚,属北地军的作战区域。北地没有五大夫,连北地尉也不在军中,一问才知道,原来北地尉就是原来的上郡尉李冰,李冰还担任过上郡尉和河东尉,足迹几乎与白起一致,只可惜白起一到任,他离任他调,现在被秦王留在安邑,处理河东事宜。

    白起派军使,带着自己的书简,飞马前往安邑,一面报告自己的作战进展,一面汇报自己下一步作战计划,同时请求北地尉李冰到前线就职,指挥北地军作战。很长的一封书信分成十简,由十名军使携带,分头骑马从石城两侧取道上党和高都,到端氏聚齐,一齐前往安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