骜,暂时可以不攻取敌粮仓,但要隔绝赵军的运粮队。

    一连拿下六座赵军营栅,供水的负担一下子就重了。李冰每派出一个营占领前面的阵地,每名士兵都要自己拎一罐水行军。六个营就需要三千个水罐,很快水罐也不够了,只能三名士兵抬一个水瓮,这简直不能认为是行军,而是搬家。这些水只够一天饮用,第二天怎么办?还是个问题!

    蒙骜带着前锋营和一百剑士走了整整一个夜晚,赶了二十里山路,又累又渴,但却没有一滴水喝。打仗、跑路的时候还不觉得,一停下来,嗓子眼干得像冒烟,拼命咽唾沫也不管用!跟在他们后面当后备的士兵也好不到哪去。蒙骜只能派士兵下山去寻找水源。约一个时辰后,士兵回来报告,山下五六里处有一条小水沟,应该是下雨后积的雨水。蒙骜寻遍了赵军营地,也没有找到可以盛水的容器。于是命令口渴的士兵,以百人为单位,下山去喝水。等到中午的时候,提着水罐的援军终于到了,把蒙骜他们替换回去。蒙骜他们特意绕到山下,在小水沟里狠狠地喝了一顿水,才顺着山脚下回营。

    在回营的途中,蒙骜他们发现许多明显是被赵军放弃的营栅,里面有大批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看来这里也曾经是赵军屯兵之所。山上的营栅被占领后,这些营栅就被放弃了。蒙骜等人也不挑剔,直接把这些东西捡好的打包带走。还派军使去报告李冰,让他派人把剩下的东西也搬走。

    李冰没有把东西搬走,而是派兵进驻,把这里改造成另一个屯兵之年。原来兵都屯在山后,防御石城没有问题,现在阵地前移了,这里才是离前线最近的地方。李冰甚至把大帐也设在这片谷地的边缘。蒙骜只能满面羞惭地把运上山的东西重新运下来!

    李冰在南山脚的行动,刺激了其他两支军队。王陵于这一天率领关中军向丹朱岭的赵军发起进攻。上郡军也向中央的山脚发动了进攻。

    中央的山脚是赵括大帐所在地,防御十分严密,部队十分精锐,秦军屡攻不下。而丹朱岭的秦军与赵军鏖战一天,终于把丹朱岭上的赵军赶下岭去。丹朱岭也被鲜血染红。

    接连两天,赵军一南一北失去两处通道,完全被封闭在一块边长不足百里的四边形狭谷地带中。三山夹两谷的地形下,两边的两座山头都被秦军夺取,赵军已经失去了一切回旋余地。赵括也完全失了突击到端氏的希望:现在他不仅要破空秦壁,还要先突破白起贴着脸筑成的营垒。

    赵括将所有的万人将召集起来,讨论未来的作战计划。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长平的防御已经失败,现在要做的,是把这四十多万人安全突围出去,——击退秦军?不要再想了!

    达成一致意见后,就是选定突破口。

    从长平到邯郸有两条道路,一条经丹朱岭脚下,一条穿过石城的东端。石城的东端被秦军连续突破了数个营,显然不利于突破;突破口就选在刚刚失守的丹朱岭一线。

    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来调整兵力,只能就近组织兵力发动攻势。一个军向丹朱岭方向发动主攻,另外一个军向丹朱岭与石城的接合部发动牵制性打击,第三个军作为后备部队,随时按需要投入战斗。

    然后,赵括宣布:由于战事紧急,粮仓处在敌军的攻击之下,粮食无法继续接济,诸军只能靠现有的粮食支撑作战;各营要计划好粮食供应,如果战事进展不顺利,未来就只有这些粮食了!

    散会以后,所有人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四天,只有四天,如果打不开局面,冲不出包围,不用秦军来打,饿就给自己饿死了!

    预定担任主攻的万人将,回去后把自己的下属都叫到帐中,告诉他们目前的形势,要求他们一定要督促全军,杀开一条血路。那些五千人将和千人将闻言皆不发言。最后,一名千人将道:“愿得一饱而死!”

    万人将想了想道:“准!”

    那名千人将道:“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