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蚬子。

    其他大臣手上的是葡萄酒,他们只好跟着干。

    月亮继续向西移动,寅初二刻,大家吃喝差不多了,这才结束赏月大会,纷纷回自己的地方休息。

    其他的宫女和太监,加上表演的人打着哈欠,搓搓脸,坐下来吃喝,这是属于他们的时刻。

    朱闻天临走之前,哗啦哗啦又给炒一大锅黄蚬子。

    ……

    小收割机陆续做出来,每造好一个就用上一个,石臼湖那种大的来不及做,工期长,只好用数量来弥补。

    离着秋分还有四天,两千石的海船一路急赶冲回来。

    他们按照之前的吩咐,在秦淮河入长江的码头上先卸一大部分货,通知提前说好的酒楼、饭馆、青楼到这里取,再逆流来到下丘村。

    “看,这不就有了。”中午时,朱元璋看着一大盆白灼的黄蚬子与群臣说。

    “海船果然好用,一千五百石,送来五百石,太多了。”蓝玉在船过来时就知道了数量。

    一千五百石,卖掉一千石,还没收到钱呢!剩下的五百石送过来。

    五百石差不多三十吨,一万五千人的队伍,一人能分到两公斤,不到四斤大明的斤。

    “不多,给子芾他们家中送去一部分,一个人差不多三斤。”

    朱元璋估算下,三斤黄蚬子带壳的,会死掉一部分,再给宋知府等人的家里送,大家都尝尝,拉着人家过中秋……

    大的黄蚬子,一斤不到二十个,吃两顿就没。

    不过大家不着急,船只在接受检查,等检查完,没有问题,再去一趟。

    回来的人说了,那边的黄蚬子有很多,当地百姓帮忙掏,雇的,船过去的时候带上了不少茶叶和冰糖、肥皂、皮毛。

    那个地方冬天也很冷呢,得穿厚一些,有了皮毛就可以做大衣,算是朝廷给他们的福利。

    朝廷的行政重心要向东北倾斜,九联城属于边贸之地。

    百姓拿到东西,卖力气干活,专门挑大的蚬子给这艘特殊的船,小的他们自己拿回家吃。

    “朱里长,多少钱卖给他们的?”蓝玉知道带了多少货过来,却不了解价格,他不好问陛下。

    “便宜,才二百文,一个大概十文钱,这可是从海的那边送回来的活的。

    今天冬天的大棚蔬菜卖不上价了,大棚太多,卡着价钱卖不动,百姓总得吃些新鲜的其他菜。

    就用海鲜来赚钱,渤海湾冬天的牡蛎不错,天冷好保存,可以送到其他府一些。”

    里长知道价钱,憨憨定的,计算黄蚬子可以活多少天,应天府多少人舍得花这个钱,数量几何。

    一千石的黄蚬子卖掉,能赚两万贯,不少了。

    一艘船的成本也不高,不算憨憨提供的技术成本,只算材料与人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