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齐鲁之儒懂什么经济之策?装腔迂阔,读经书不晓通变,言圣言而不明治国。何言偏见?”

    说着说着房玄龄脚步一顿,看到那阎立本的画纸上,大唐国主正在活灵活现的捧腹打滚。

    房玄龄只当没看见,赶紧踱开,随口问道:

    “只是不知这穿越是何意?”

    杜如晦倒是还有印象:

    “此前光幕有语陛下穿越刘禅,让人入青史,想来应是后世奇诡之谈。”

    相较于这小猪陛下,初唐有完整的汉魏晋和南北朝能够参考。

    因此这对于盐铁、商税以及太学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便只能从细枝末节才猜测了。

    几臣默契的对豪强之说避而不谈,不是陛下开头的话实在难以把握尺度,但各自心中都有心思。

    【东汉是豪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失去了皇权的打压,豪强也开始变得多样化。

    在刘秀废除了郡国的武装力量之后,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进化出了庄园地主这种究极形态。

    其中佼佼者是汉桓帝时的崔寔,他这位首屈一指的具有文化的大地主甚至写了《四民月令》来指导其他地主们怎么管理庄园。

    在这本书中就能看到,一个合格的庄园需要包括农业、养蚕、纺织、酿酒、制药、养马等产业。

    军事上需要有角弓弩,练五兵,习战射,武库和辎重车属于标配,武帝时有的坞堡在这一时期成了庄园标配。

    而如崔寔这样的大家族,庄园内兼具农林渔牧副的特点,足以关起门来自己生产,给主家提供丰富的物资支持,从而安心攫取政治权利。

    比如崔寔,祖父崔骃是著名学者,与班固齐名,父亲崔瑗亦是学者,与大儒马融、张衡乃是挚友。

    堂兄崔烈,官至太尉,侄子崔钧,乃是三国名士,字州平,与诸葛亮相交莫逆。

    崔寔家族起于涿郡,后改至博陵郡,也就是后来那个很著名的,甚至引得二凤忌惮的博陵崔氏。

    虽然唐初时二凤亲手打压,但晚唐时博陵崔被公推“士族之冠”,终唐一朝出宰相十六人。

    不过唐后声音就骤减,大概是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终于被重创了,在南宋博陵崔彻底没落。

    另外一种豪强则是借着东汉开国的这股学风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子:经学化而后世官化。

    简单来说就是先用家产做学问,做学问之后养名,养名完毕之后就正式入仕途掌权。

    因为当时的大儒是可以自己收弟子的,因此只要有点钱的豪强即使不能送儿子入洛阳念太学,也会送到本地大儒那里,与其他豪强交好结党。

    这条路线走的最顺的是弘农杨氏,虽然他们自己不认,但都知道是始于分项羽尸的赤泉侯杨喜。

    杨喜曾孙杨敞为昭帝时丞相,司马迁女婿;杨敞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有四世太尉、东京名族之名。

    不过后来就不太顺,三国时杨修杨彪被杀,西晋时杨骏等因外戚专权诛三族,东晋时杨亮一族被桓玄刘裕连杀,弘农杨氏就此断绝。

    看这两条路线就能大概明白,名士、权贵、世官、地主等相互促进,最终综合作用形成了汉末的一个个世家大族,如陈、荀、袁、马、曹、钟、杜等等。

    尤其到了汉末,皇权彻底旁落,对地方彻底约束力为零,郡望概念开始形成,当地百姓都是知豪强世家而不知皇帝,东汉已经在事实上被豪强世家门瓜分肢解。】

    今天成都府衙内的众人再次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土包子一样。

    “这博陵崔,从汉至唐末,经累五百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