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翼德将军可以除外。

    随着继续抄写,孔明有点怀疑,这是以文作史吗?

    但很快便见识到了这后世的文采。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好!”寂静的甘露殿中,魏征轻声喝彩。

    这篇骈文就仿佛一个人在娓娓道来何谓浩然正气,而随着举的那些例子,众人心中也都有了一个模糊的感觉。

    而这几句文眼被诵念出来后,众人似乎都对这浩然正气看得见摸着到了。

    它并非那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反而是再简单不过的为人之本和处世之基。

    “文采传世之辈,何其多也!”杜如晦也忍不住轻声赞叹。

    但很快,听着后面的“鼎镬甘如饴”“阴房阗鬼火”等等,李世民眉宇间也浮现了惋惜之色:

    “果真是时穷节乃见,后世亦有文公也!”

    “也不知道如此大才是何朝代的人?”

    没人知道,不过如侯君集等已经站在房杜二人身后,伸着脖子瞧。

    但都不敢拥挤,因为陛下老早就站在这里了……

    很快,随着房玄龄最后一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落下,李世民迫不及待抢过来一份。

    随即很快做了决定:

    “此文,当送国子监,传阅天下!”

    成都的张松也提了建议。

    “此文,当送小太学,让汉儿读之。”

    不过成都府衙的刘备和甘露殿的魏征,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其中些许典故,不解其意,如何能行?”

    于是很快成都府衙与甘露殿都做了同一个决定:

    察史册,量身而改便是。

    后世此公文采惊人,但咱们一殿一堂之人,合起来也未必就差了。

    而此文的名字,想来光幕……

    【文天祥文山公的《正气歌》每每读之有落泪之感。

    南宋灭亡之际,他感怀这十二位先贤的贞洁与血性,作正气歌贯之以自强,最终从容就义。

    而颜常山舌与张睢阳齿的典故,皆出自安史之乱,相隔不过一年。】

    〖文山公大贤,正气歌极为简单,短短十二个典故道尽了咱们的民族脊梁。

    从中倒也可以一窥宋因何而亡,十二个典故,没有一个宋朝自己的。

    强汉有气节,盛唐有血性,而南北宋的士大夫能兼而有之的,不过两掌之数而已。

    赵匡胤:宋即宋,如何分两宋?靖康降于谁?南宋又因何亡?〗

    看着光幕上划过去的文字,李世民自语:“原来这叫正气歌……”

    随即就看到了那个似乎也是皇帝的赵匡胤在连连追问。

    看着孔明似乎没空回答,李世民便起了心思,提笔走到光幕前,挥笔连写:

    〖北宋有真宗,城下缔亲盟,宋辽成兄弟,年年输岁币,缔约百官赞,封禅泰山夸。〗

    或是读了文山公作品的缘故,李世民感觉自己写的东西也被带骈……哦不,带偏了。

    不过想了下这宋皇看到这话的模样,李世民感觉自己心情居然好了一点。

    不过这张睢阳齿……李世民总觉得,或又是一位泣血唐臣。

    另一边房玄龄还在可惜:

    “汉有气节,唐有血性,可这宋有科技,若是能兼而有之……”

    杜如晦倒是颇有信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