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的自然便是在那光幕中一闪而过的铁齿耙。

    实际上这东西对他来说算不上陌生,毕竟平整土地是北方种田的硬性需求。

    关中百姓也皆有耙务农,只不过全是木或竹制,并无铁耙。

    而这铁耙的打造也相当简单,甚至都不用拽着铁匠比划,只需要拿个竹耙过去让铁匠对照着打一个就行了。

    亲眼见到这东西更大的意义还是让刘备豁然开朗。

    来到关中后,前几个月与百姓一起种地后,刘备最大的感慨便是此前务农之法,在关中多有水土不服。

    在山丘颇多的南方好用的曲犁,到了地面平坦的关中作用平平。

    水田务农法,在关中百里旱田上也难有作为。

    但此时看这与竹耙堪称一纸之隔的铁耙,刘备便骤然发觉了自己的局限:

    竹耙铁耙,看似仅有成本差别,但实际上可能因为重量和坚硬程度的差异,导致平田效果也完全不同。

    曲犁既然在关中不好用,何不请孔明一起试制适宜北方的新曲犁?

    毕竟即使是这在南方异常好用的曲犁,最初也不过是由人因地制宜所制。

    既然如此,他与孔明等人,也该试试自己试制新工学造物了。

    毕竟就如一开始所想的一样,身为先祖,何必事事皆劳烦后辈?

    【实际上豆粕的作用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马匹口粮。

    比如豆粕是优质氮肥,草木灰是成本最低的钾肥,再混上富含磷肥的碎骨,经过工艺熟成后就成了最原始复合肥。

    另外因为明朝时北方严寒的气候,肥料熟成需要高温比较艰难,所以在当时通过海运将北方的豆粕运到南方去卖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生意。

    即便不制复合肥,对南方养殖的鸡鸭鱼鹅等来说,豆粕也同样是极为优质的饲料。

    另外从宋代开始,豆油与麻油菜油茶油等一起将古代的油价打了下来。

    再配上当时在世界上位于前列的冶铁技术使得铁锅开始普及,人人都熟悉的炒菜开始流行至今,八大菜系有多好吃无需多言。

    而由炒菜带起来的华夏菜系,也反过来将大豆的衍生制品开发到了极致。

    如今豆制品的名单一时间还真的很难算清楚,从常见的豆浆豆皮豆干到复杂一些的豆腐乳臭豆腐,再到经过煎炸爆炒继续衍生出的几十道豆制菜品,可以说单单于吃一途,华夏可称独步天下。

    而在这当中,大豆牢牢占据了一个C位,即使在过年也完全少不了它的身影。

    过年前磨豆腐就此看来也算得上实至名归。

    毕竟即使是现在,咱们和太平洋对岸对手关于大豆的食品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息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