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炭,难顶诶!”

    书房里,方重勇拿着烛台,在墙上挂着的几张地图上标注着位置。

    长安以北的雍州同官县(陕西铜川市西北),有件“奇怪事”。

    那边的山民,冬天取暖并不砍柴取暖,而是把砍了的上好木料就地在山中烧成木炭(并不是随便什么烂木头都可以烧炭的),然后将木炭运送到长安来卖,换取生活所需的物品。

    比如说铁制农具如镰刀一类的东西。

    那么这些山民自己怎么过冬呢?

    答案是,他们去山里捡石炭,然后烧地暖过冬,日子比长安城内的百姓还滋润。

    陕北的地形,以台地和山地为主,讲究的就是一个“望山跑死马”。屋舍在山间台地上一层一层的延绵,夹杂着梯田。

    有些人家,便直接在台地的侧面开洞,居住在里面,也就是方重勇前世经常听到的“窑洞”。

    雍州同官县是有石炭的,山民们自己都在用,而且有着成熟的使用方法。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找到,而是这玩意要怎么运到长安来,还要长安的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

    同官县的山民不肯架着牛车运煤到长安,那是因为煤炭的比重,比木炭高很多。一车煤炭卖不出一车木炭的价格不说,还要把牛累个半死。

    与此同时,长安权贵们也看不起石炭,认为这玩意味道很大不说,还很沉不好搬运,使用起来的效果,跟木炭比并无优势。

    就算价格能便宜不少,那又如何?权贵们缺的是钱么?

    他们缺的是生活质量啊!

    这些人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钱财,不过是追求生活质量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罢了。

    而以长安普通百姓的购买力,他们也烧不起价格不上不下的石炭,还缺乏成熟的使用方法。烧炭方法不当会死人,烧煤不当同样会死人,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并且各有各的使用方法。

    石炭如果没有大规模开采,成体系的运输,那么它的价格也不会很便宜。

    同官县的山民们捡石炭用,只是因为方便,作为木炭的替代品,它燃烧的时间比木柴要长得多,而且比烧柴的味道小很多。

    木炭他们舍不得用,因为那是可以运到长安换钱的。

    而随着长安木炭价格的水涨船高,距离长安三百里的同官县,都开始烧制木炭运送到长安贩卖了,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离长安最近的点木炭供应点,是长安西南面的终南山。

    只不过这个地方很大一片地区是皇家禁苑,李唐宗室的人经常来这里打猎,所以那一片的树木是不允许砍伐的。

    因此终南山能为长安提供的木炭数量,也是有限的。仅仅这一处,并不能完全供给长安所需的木炭。

    “雍州同官县的煤炭,还是不能运到长安来,运费太贵不说,还要去寻找零星的开采点。”

    方重勇摇了摇头,用炭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叉叉。

    那么还有没有地方可以为长安提供来源稳定的石炭呢?

    答案是有的。

    方重勇的目光转向墙上的另外一张地图。这张地图非常新,是昨天郑叔清派人送来的,刚刚临摹完毕。

    地图上标记的这个地方,位于长安西北,在泾水边上的邠州更北面的郊外。

    泾水在这个年代还不是单纯的“灌溉河”,而是可以走漕运,并且还有渡口,可以走小船,用平底船运煤,问题不大。

    更重要的是,水路的终点就是长安郊外渡口,不需要长距离陆运。

    然而,这里虽然交通便捷,但是煤炭开采条件并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