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庄无奈叹了口气说道:“方有德刚刚到范阳城,接风宴上所有幕僚都在。我就喝大了,对身边同僚抱怨朝廷对河北压迫太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结果恰好被方有德听到了,说我诽谤朝廷,图谋不轨!我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吧,他就要张节镇(张守珪)把我给斩了以儆效尤!

    当时好多人劝说,张节镇也说我是喝多了胡说,这才保住我一条小命。

    结果可好,没几天我就被打击报复,贬官去岭南!你们说我冤不冤?”

    渣爹的手腕很凌厉啊,就是脑子依旧不好使。

    方重勇心中吐槽了一番,追问道:“当时你怎么说的来着?”

    “这……很重要么?”

    严庄一愣,没想到郑叔清的儿子(误以为)好奇心这么重!

    他这才无奈解释道:“方有德在席间吹嘘裴耀卿整治漕运有功,说什么三年往关中输送了七百万石的粮食,大唐盛世震铄古今。

    我就跟同僚说,那些都是河北的民脂民膏,是朝廷往死里打压我们河北人!盛世个屁!

    难道不是么?

    裴耀卿那七百万石粮草,来自八个州,其中五个在河北,分别是相州、魏州、贝州、德州、沧州,还有两个是紧挨着河北的濮州(濮阳)和郓州。

    河北人要是缺粮了,连临近州郡都找不到粮食来买。

    这难道不是在搜刮河北,敲骨吸髓?我说得难道有错?方有德那狗官凭什么针对我?”

    严庄越说越气,恨不得拍桌子骂娘才好,郑叔清连忙打断道:“慎言,慎言啊。”

    “抱歉,在下实在是激愤不过……”

    严庄惭愧的说道。

    方重勇看在眼里,默不作声。严庄现在只是个没有被社会吊打过的年轻人罢了。等他成熟起来以后,自然就会知道,万物运转的背后,自有规律。

    “其实,黄河以北的运河永济渠,它离洛阳的距离更近,而且更平缓,便于屯粮运粮。而南面的通济渠,想运输江淮的粮食入关中,颇为不易。至于朝廷会怎么选择,其实一目了然而已。”

    方重勇沉声说道。

    朝廷的思路很简单,河北这条运河路线,又省运费又可以打压河北地方,持续吸血。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干得彻底一些呢?

    苦一苦河北百姓,让长安过得更富足,这个买卖可还做得?

    方重勇将自己代入到李隆基的身份,他发现,一个已经五十多岁的皇帝,貌似不需要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人死鸟朝天,世间岂有万岁之人?过好当下,先爽到就赚到了,想以后的事情干啥?

    出了事再说!

    江淮的粮草运到长安,本身运费就很贵。一石米的运费,到长安后都快要到五十多文钱了。丰年时,长安米价也就这个数。也就是说,按如今的运费来算,送到长安已经翻了一倍,运多少亏多少!

    这还不算在陕州那一段黄河,无数在河中倾覆的漕船,所带来的损耗!

    这些事情,都是郑叔清在夔州的时候告诉方重勇的。大唐的漕运,事关国运。但长安的位置是无解的,除非迁都洛阳,才能延缓帝国衰老。

    否则持续低效率的漕运,迟早会把帝国拖进深渊。

    然而对于李隆基来说无所谓,反正,只要长安和关中有爽到就可以了,其他的,他真的顾不上。

    儒家的礼义仁信,不也讲究远近亲疏么?

    李唐宗室起自关中,与河北毫无渊源。他的支持者们,也多半都是关陇贵族。这些人是“亲”,河北人是“疏”。

    站在李隆基的角度,他有必要那么在意河北的人怎么想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