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召集赵俨、司马懿等人议事。

    大帐内,从宛城逃出的东里衮,坐在交椅上。其发髻散乱,士服污浊,早已无南阳府君之相。神情间,既有逃出生天之庆幸,又有为左右因他身亡而感到痛楚。

    侯音表面上答应宗晋不追杀东里衮,背地却里派从骑追杀东里衮。东里衮幸得余应及其侍从奋勇拼杀,加之他以往的名声,方才从追兵的马蹄下捡得性命。

    “徐将军,宛城被侯音所据,其纠合山民贼人反叛,以为呼应关羽。”

    东里衮哀求说道:“今当请徐将军先平侯音,后解樊城之围。若宛城久被侯音所据,则荆州非我大魏之所也!”

    两汉至今下,州郡长官有守土之责,若弃城而逃者,轻则免除官职,重则处以死刑。东里衮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及官职,他必须尽快拿下治所宛城。

    “府君奔逃至今,甚是辛苦,今可暂且退下休息。平宛之事,当容我与诸位将军商榷。”徐晃说道。

    “诺!”

    东里衮见有要事商议,不便久留。则从徐晃之言,从帐退下休息。

    待东里衮退下,徐晃神情忧虑,说道:“陛下命晃解樊城之围,然樊城未至,宛城却生兵乱,今当如何是好?”

    顿了顿,徐晃说道:“荆襄动荡,宛城不可以不平。无宛城则无荆襄,今下樊城之围需解,宛城之叛需平,是为今下首要之难事。”

    听着徐晃这般言语,帐中众人沉默下来。

    侯音反叛于宛城,关羽重围曹仁于樊城,而他们手上仅新兵万余人,面对如此糜烂的荆襄局势,他们真有种头皮发麻之感。

    寂静半响,赵俨捋须凝眉,说道:“关羽于樊城外,修筑长围,兵困曹车骑。我军兵寡力薄,仓促南下,纵与车骑合力,亦难解关羽之围。”

    “以俨之见,今不如率大军逼宛城,先讨平宛城,遣信使南下,以弓箭射信入城,激励将士坚守之心。时将军兵破宛城,料诸军各部齐至。合众兵南下,击贼于樊城下,表里俱发,当可解樊城之围也!”

    自降服于禁及其帐下七军,关羽采纳吕蒙的建议,对曹魏的援军多有防备,修筑重围,北御援军,内困曹仁。

    徐晃以帐下新兵万余人,加上曹仁手上的几千人,想单靠两军厮杀,击退关羽,解除樊城之围,难如登天。

    之前关羽尚畏惧于禁帐下七军精锐,缺乏击溃援军的把握。今下关羽巴不得徐晃率援军早点来进攻,让他一口气吃下曹仁、徐晃二军,从而拿下樊城。

    赵俨的计策说不上出众,但却适合徐晃解决今下的糜烂局面。

    徐晃微微颔首,说道:“赵督军之意,实为良策之见。”

    说着,徐晃看向司马懿,问道:“然晃恐关羽知我南下,举大兵围攻樊城。事急之下,晃恐曹车骑难以久支。不知参军有何高见?”

    冥思少许,司马懿抬头看向徐晃,说道:“陛下聚天下之兵于摩陂,与刘备争夺襄樊。今将军所部仅为前军,关西之兵马,并州之匈奴,幽州之乌桓,冀州之甲士,不日皆从四方赶赴而来。”

    “侯音,贪鄙小人,不识人心之所向,妄举山民以抗天兵,是为取死之道;关羽,矜其骁气,自恃勇名而意突用兵,其比项羽如何?”

    “今曹车骑之所以遏城而守,非因樊城坚固兵多,实因其为宗亲将,知陛下有援其之心,故而死守城郭。”

    司马懿直接指出关羽用兵意图,说道:“关羽若有兵破樊城之意,必围三而缺一,发兵猛攻城郭,逼曹车骑率兵潜逃出城。今修筑长围,是为无破城之意。其意多是内困守军,外击援军,挫曹车骑久守之心,耗城中之粮草。”

    “今可从赵督军之策,发兵平宛城,遣人送信入樊城,暂缓曹车骑畏敌之心。派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