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兵败或是……

    刘备微微蹙眉,说道:“前年大战初平,隐户未析,山越逆服。君不思百姓之力,谓朕言有希冀破敌。今朕息民以养士,山越不时将顺,蓄积粮食,隐户析出,何以言难?”

    王粲这番言语,则就指出了执行难度所在,刘备之所以能兴汉室,与诸郡县长官有莫大的关系。今若改基层官制,容易在人心上形成动乱。

    “十万兵?”刘备问道。

    “为何?”

    “那陛下之意是?”

    霍峻的建议如能彻底施行,配合之前革新的选官制,天下之有志之士无不向往京师。

    诸葛亮迟疑良久,拱手说道:“虑政令之繁省,及汉室之昌盛。亮以为可如陛下之言,潜移默行,渐收辟权。”

    刘备通过这几件事,不难看出霍峻的政治才能,即便不及诸葛亮,但也是当世拔尖水平。其高瞻远瞩性,非常人所能比。

    马良虽是不认同废郡辟除权,但出于公事公办的态度,依旧是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孔明之言有理,今时之政,不宜前功尽弃。且朕疾病缠身,难以远征中国。故朕深思想来,欲命仲邈出兵北伐,不知君以为可行否?”刘备问道。

    刘备让左右为霍峻奉茶,笑道:“岁末之时,政务繁琐,多被案牍所累。过些时日,你我相见则是易也!”

    孙邵作为尚书令,看得更远,收郡的辟除之权,改由尚书台任命。实际上是将土官进行流官化,本郡士人大概率不会留在本地当官。

    沉默寡言的孙邵说道:“乡人任乡官,虽有互联宗族戚党之嫌,但异域之人,欲治当地之难,多有不便。今之形势,当以安天下为主,而治天下为次,为免频生动乱,霍督之言,以邵之见当可后行。”

    “善!”

    刘备笑了笑,说道:“君不仅有韬略之能,亦有治国安民之才。今后君若有良言,当多多上奏,为朕分忧。”

    “诺!”

    “臣率兵久围寿春,地势低洼,易遭水患。时贼发举国之众而南下,臣进退不得,恐伤国体。”

    诸葛亮虽能感知废郡守辟除权的好处,但对于未曾施行过的政治制度,诸葛亮不敢轻易推行,怕坏了大汉政治。故而一向谨慎的诸葛亮,选择了潜移默化的政策。

    “十万真不成?”刘备反问道。

    当然趋势归趋势,其抗拒力量之大,绝非一两句言语所能搞定。

    第二件事,霍峻多次提出稻麦耕作,让司马芝为劝农使,百姓大力耕作田亩,革新生产力,极大丰富粮草储备,让南汉不再为粮所烦恼。

    听着来龙去脉,刘备捋着胡须,微叹了声,说道:“世祖皇帝以为地方之所以乱,多在兵权归属太守。然朕经历乱世,如实而言,如收郡辟除之权,则如断士子出仕当地之途,而贤士能者多归京师。”

    有朝一日,大汉若能一统天下。大汉则能迅速安抚民生,而不是更多依赖地方大族,反而中国士族为了融入大汉,需要作出牺牲。

    须知南朝之时,荆、扬之间争斗非常剧烈。孙权身为强主,他看出了荆、扬二州会引发的问题,故而迁到武昌,欲齐治吴楚。随着江东士人强盛,孙权不得已重新迁回建业,让太子治武昌,理荆楚事。

    诸卿陆续退下之后,刘备终于有空与霍峻谈事。

    刘备虽不擅长治政,但他作为君主,拥有极高的敏感度,尤其是经历过乱世逐鹿,对有些事深有感触。

    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明岁以肃清吏治为主,而后择良吏至郡县,以观政令之成效如何!”

    “诺!”

    “然也!”

    刘备听懂霍峻的言外之意,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