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群码头工人,热闹议论着,涌向燕华船队停靠的码头。

    海船停靠稳定后。

    甲板船首。

    三十来岁的中青年,和船东站在船头,看着热闹的卸货景象。

    “周东家,你们给朝廷码头装卸公司的酬劳很高吗?”

    周东家年逾四十多岁,乐呵呵笑着,伸出三根手指头,“司长,咱们燕华来的船队,给出的装卸酬劳,平均比朝廷这边的海商高出五成,说实话,要不是咱们燕华,念着都是炎黄子孙,就凭这么高的装卸酬劳,咱们燕华的海商,就能击垮朝廷海商,现在可不是十几年前,咱们燕华海商,被朝廷海商,打压的憋屈难受时了。”

    噢?

    司长便是军情司司长方瑞。

    方瑞轻噢一声,好奇问:“为何如此?咱们军情司,受王爷命令,没有在朝廷这边,发展军事情报系统,我们对这些细节,倒是不甚了解。”

    这位周东家,其实也是他们军情司的成员。

    燕华的军情司系统,之所以能在海外,遍布天下。

    甚至,都安插到,东征的十字军中。

    靠的就是燕华的海商。

    军事情报系统,以燕京为中心,依托这些海商的足迹,遍布除大明之外。

    所有燕华从海洋,能接触的国家、政权、部落……

    源源不断的把各种各样的消息,送回燕京的军事情报司这个情报中枢大脑。

    又由这个中枢大脑,十几个小部门,相互配合整理、梳理、分析,去除无用的,将有价值的,呈递到王爷以及内阁。

    从而为燕华的战略决策,做出有力支撑。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燕华拥有当今天下,最为完善强大,并且最具先进性的情报系统。

    朝廷的锦衣卫,早不知落后多少代差了。

    不过,大明例外。

    军情司在大明,没有系统,只能从海商口中汇总整理。

    周东家笑着解释,“之所以如此,总结起来,也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咱们燕华的货品,附加价值高,利润高,这还是贩运回朝廷这边,咱们念着同为炎黄子孙,想着,更多乡土村社能使用上咱们燕华的机械,推动中原乡土村社向更高级发展,所以刻意压低了利润……”

    ……

    “其次,就是咱们的海船,我们海商商会,现在还感慨,当初王爷推动海商船只更新换代的英明决策呢。”

    “蒸汽动力海船,效率更高,运行成本更低,这部分节省下来的成本,就足够覆盖装卸产生的成本了,当然,只有搞雇工身股制的码头装卸公司,我们才会给这么高的价格,像金陵,江浙等地,那些码头装卸团体,我们之前给的钱多了,也全都被那些东家,或是帮派头目自己装到腰包里了,后来我们就直接不给这么高了,我们给高价,是想尽一份心,帮这些普通工人,可不是为了肥少数贪得无厌之辈。”

    “咱们船队也是搞雇工身股制,咱们的工人,愿意帮这些普通工人,可不愿意,给那些贪得无厌之辈。”

    ……

    方瑞耐心听着周东家唠叨。

    从中剥离有效信息。

    唇角渐渐露出笑容。

    等周东家说完后。

    方瑞笑道:“周东家,走吧,有劳你送我们混入大明境内,此番,一旦太子对王爷翻脸,咱们王爷能不能全身而退,我们军情司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多一手准备,就多一份保障。”

    “司长放心,我们这些军情司外围人员,也都做好准备了,从王爷离开燕京开始,每一艘商船上,都已经按照军情司的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