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从今往后,给孩子们买书之类的花销,就从这笔钱支出。”

    “每次花销,我和大丫会列出详细花销内容,张贴在公祠,让大家监督。”

    ……

    把钱数好,装入袋子后,朱棣抬头,笑问:“各位叔伯,这个决定,大家同意吗?”

    “同意!”

    “读书的都是咱们娃子,有啥不同意!”

    “何况,这钱本来就是四郎伱的,却支持娃子们读书……”

    ……

    众人纷纷举手表态,满脸感激。

    朱棣笑了,“大家同意,那我就要封袋了。”

    在众人笑声中,用绳线,把小袋口仔细扎紧。

    指着剩下的九百四十两,说道:“剩下的钱,我和大家对半分,我分四百七十两,大家分四百七十两,大家每人能分到十两。”

    “不行!”

    “对,这么分不公平!”

    “四郎,俺们不能这么占便宜!”

    ……

    乡亲们都急眼了,纷纷开口。

    做生意的主意、高价烤鱼的点子,都是四郎想出来的。

    大家就是敲边鼓帮忙,出了点力气罢了!

    说白了,就是四郎雇佣的长工,这河堤上缺人吗?

    四郎喊一嗓子,不知多少人打破脑袋,争着抢着给四郎干活。

    大家的心理预期,几百文就心满意足了!

    比其他村卖鱼多点就行。

    十两银子!是其他村儿卖鱼收入的几百倍!

    辛劳种地十年,也存不下十两银子!

    何况,村办学堂经费,也是花在他们家娃子身上,算起来,他们分的,比四郎还多!

    虽然让人心动,但大家不能拿。

    这样做,没良心!

    土桥村众人这样想。

    朱棣也有自己的想法。

    的确,如果按照雇工酬劳模式,给大家结算,再稍微多加点钱,乡亲们肯定也很满足。

    可在他看来,这生意就是大家一起做的。

    每个人都是股东,不是雇工。

    应该根据贡献拿分红,而非工作报酬。

    钱这东西,还可以赚,乡里间的情感,却要一点点经营。

    就好比,这次外出,八婶儿她们就拍着胸脯说:四郎放心,有婶子在,肯定不让大丫受困难,挑水、割草这些活,婶子们随手就能帮大丫做了。

    这就是乡情。

    千金难换!

    朱棣笑着,拿起十两碎银,率先塞到八叔手中。

    八叔挣扎缩手:“四郎,俺们不能拿这么多,拿这么多,烫手!”

    “八叔,踏实拿着,没有乡亲们团结起来帮我,我就是再厉害,也没办法在河堤上立足。”

    “从始至终,我就没把大家当雇工,而是咱们合伙做生意,十两银子都是根据大家贡献计算好的。”

    “八叔,你带个头。”

    朱棣郑重看着八叔。

    八叔深深看了眼朱棣,感慨叹了口气,接下。

    他虽然目不识丁,可跟随陈友谅造反,也算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就没见过四郎、大丫小夫妻这样式的。

    “大家都接下吧。”八叔看着众人说道:“咱们土桥村这些流民,肯定是祖坟冒青烟了,才能遇到四郎和大丫。”

    朱棣不由被逗笑了。

    笑着给众人一一分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