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这般,对风允多怀善意,认可其贤德者,也不在少数。

    此时别说是杀之,就是不为礼待,都是君主污点,会遭到国内疑声,国外怒骂……除非,楚国不再认同《周礼》,也不惧怕《周礼》。

    可此时楚国都还在为小小的周之子爵而奔忙,国内士族大夫、宗亲权贵皆相仿作为礼乐之都的曾国,以礼乐为雅啊!

    望向窗外,黑夜孤月,孙叔敖闭目叹息,久久不绝……

    其即使为风允,也是为楚国现状……

    ……

    是夜,远在典籍宫内的风允,身盖着毛毯,远望窗外之月,久久凝视。

    这时,却听来人声。

    “余昭阳,拜见风君,打扰风君,望之海涵。”

    风允目移月色,望向来人。

    “昭阳统帅也身负伤势,不再调养,来此作何?”

    昭阳经此奔忙,面色苍白,加之冷傲孤寂之色,越发凛冽,但风允却也看出了其目中藏着的慌忙,急迫,遂心明白,这是有事寻他。

    “风君,我楚之君上……”

    将楚军欲亲征,褒响之死,孙叔敖让来寻之事一一说明,昭阳就注视风允。

    也如孙叔敖之言,风允对被擒之事,并不好因此而记恨楚国,对之后的事情而置之不理。

    风允在思,若是楚君亲征,会发生什么变故。

    “昭阳统帅倒是诚恳。”

    当然,风允也清楚此时他被看守,难以传出消息,其褒响之死都知晓了,也不差一些小事。

    “孙叔敖先生可对王亲征之事,有看法?”

    昭阳摇首:“先生并未排斥,只是说他为内政之官,不会参与军务要事,也无法劝阻此时王亲征的想法。”

    “孙叔敖先生倒是清醒。”

    不过风允也很清醒。

    孙叔敖所叹,王之顾忌,他观望月色之事,已经理清。

    他不由心道:《周礼》之威,天下莫敢不从,他风允也算是一有些贤德的人了,竟能被一国之君顾忌。

    思毕……

    风允对昭阳道:“余曾经在艾地边境时,不伤一兵一卒,夺下古艾的艾城。”

    “艾城乃古艾之都,此时楚国欲强袭扬粤之都,其间手段不同,但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人性可探。”

    此事,昭阳早有耳闻。

    同时这般不伤一人的情况下,拿下城池,让原本城中的古艾宗亲净身而离,古艾民不做反抗,感恩而待,接受风允后续内政的谋略,这也是楚国中许多人都惊叹的地方。

    为之崇敬,认为这是风允在军政上,贤能才德的表现。

    与之楚国征战多国蛮夷,蛮野做法,这才是为楚国士大夫、权贵所憧憬的开拓之法。

    风允继续道:“当时,百越王一直在后方,即使是局势大好,也不上阵,此时一思,既是王之信任,也是不想激愤古艾宗族,造成伤亡战火。”

    “毕竟,世人皆有居安思危之心,有其后路就不会拼尽全力,性命相对……何况是一宗族呼?”

    “而王出征,其古艾之王必出征,是为无退路之战,王对王也,若不以王相对,国君无威,国民失望,国不将国,宗族也必死无疑。”

    “以此理,再看楚与扬粤……”

    “我曾见过扬粤王,其虽憨厚,但其也是商之后裔,有其传承,有其宗祠。”

    “在楚国局势大好之下,楚君亲征一举强袭扬粤都城,不亚于周武王入商都,对扬粤而言,必回王战,灭国以论,将举全国以对楚。”

    “王对王战,久战不断,两国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