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允这才对公子烈道:“越国强乃是民强,并非君强,民风彪悍,不尊周礼,却极度尊祖,虽居于东夷,但皆以大禹后族为荣光……”

    “正如周礼在大庭一般,是为规矩,而在越国,先祖就是规矩。”

    “每每遇事,越国之民皆会祷告先祖,以求庇佑。”

    “越国宗室也以先祖祭祀为要,每每年末都会以大卜来主持仪式,奏明过往一年的得与失,以焚龟甲为通灵,若先祖欲惩,君主需自省七日,以作赎罪。”

    “而又会在年初作卜,祈愿先祖能赐下指引,依照龟甲上的卜文制定国事,如此往复,才能得到越民的支持。”

    “遂你只需知晓越国民喜听先祖伟事,不喜听贬低先祖,惧怕先祖责罚,你就能在越国无忧矣。”

    就在风允告知越国国情时,公子烈也明白出使前先了解国情情况的重要性。

    但……

    公子烈自嘲而笑道:“夫子以越国国情以对越国,烈却学不全。”

    “烈能说越爱听之事,能避越不喜之事,却没有底气说越国惧怕之事。”

    底气?

    风允的底气就是对越国尊祖这一精神的认可。

    一个国家必定有自己的精神所在,不然即刻崩塌。

    刚才那司马的神情如此,自然可见越国国人是如何尊祖。

    这也不枉风允一路看越国与大禹之事,思索其中的德行,以此对照越国,出使越国,以先祖之德对越国无礼之行。

    若是这都不羞愧,那这些越国士大夫,甚至是君主,如何保证自己的正统呢。

    再望向那些小国之众,风允低声对公子烈道:“此番小国见我大庭使臣如此,必有讥讽之人,但亦有敬畏之人。“

    “伱后续看看哪一国人愿意与你交往,且记下,可作《共戚策》,合盟之选。”

    一国国家,外交能力也是力量的一部分。

    风允展示外交时的风光,自然能在这些国家面前获得尊重,于出使有利。

    “诺。”公子烈回应道,他自然是对风允信服的。

    而就在此时,陆陆续续皆有越国士大夫入朝。

    过往之时,许多小国之人皆低首不敢对视。

    风允与公子烈安然自若的模样倒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公子烈道:“夫子,如此模样,我大庭岂不是如黑夜萤火。被越国第一个发难?”

    对此,风允道:“以弱示强是能减少越国警惕,可如今大庭国弱、君弱……人尽皆知,若是出使时的使节再弱,还有什么可以强,让人忌惮的?”

    “一弱再弱,那时大庭在别国眼中一无是处,越国的压迫也会毫无避讳。”

    “我们就应该展示出大庭的民心强盛,士大夫不畏越国,有与越国一决生死的心态,让越国明白大庭并非软弱任欺的国家。”

    “这才是大庭现状下,出使之臣,应该做的。”

    听风允说完,公子烈恍然大悟。

    “夫子果真是守诺君子,即使决定离开大庭,这出使之事也如此上心。”

    可正是风允的恳切,公子烈一想到大宰作为,就心痛如割。

    夫子以诚待国,可国中大宰视之如草芥。

    这不该啊。

    如此,公子烈忐忑不安询问:“夫子若是再见大宰,该如何?”

    风允敛目无笑。

    “以仇敌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