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最多的《春秋》和《礼记》。

    因此即便你在举人试当中自己挑选了比较简单的《孝经》作为考试内容,但到了进士科的时候,依旧要考其它六经,还是要求你把其余六经都背得滚瓜烂熟。

    根据南宋学者郑畊老的统计,当时宋朝版本的七经总字数为八十多万字,这还只是内容。另有各大儒注释、解读、讲解,都要背诵,林林总总加起来,考上进士可能至少要背几百万字的经义。

    这也是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原因。

    赵骏既然了解古代科举史,自然清楚这些,所以他才希望调低经义的占比,提高策论和诗词歌赋的比例,这个要求在他看来并不过分,毕竟自己的重要程度远比整个科举考试都要高。

    可对于这些寒窗苦读几十年,背了不知道多少经义才考上的进士们来说,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原则问题。

    这就是双方存在差异的地方。

    不过他们的分歧最后还是由赵祯给化解,赵祯是皇帝,裁定了今年主考科目是《孝经》,那就不违反原则和规定。

    毕竟《孝经》也是必考的七经之一,只是由于字数少,难度低,以前基本不考而已。

    晏殊担心他们没答应赵骏的要求,赵骏心里有些不满,所以才想出来解释解释,安抚一下他的情绪。

    但赵骏也不是个那么多计较的人,既然他们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按照他们的原则来办就是了,现在赵祯能提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再好不过。

    “嗯。”

    晏殊听到赵骏的话,心里算是放心下来,应下道:“这些你放心,你先背诵经义。我们要教你什么,就让我们来做准备就是。”

    末了他想了想,又道:“经义其实是死的,主要是策论和诗词,这东西看似是你的强项,但考试内容是规定范围。不管是行文格式、还是诗词平仄都有限制,不是你想抄哪首就能过关,抄得再好还是要按照规定。”

    这话也算是默认了赵骏可以在考试里抄策论和诗词。

    毕竟抄未来的策论诗词,到底算不算抄?这种东西你也很难去定义,所以大家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就算是抄你也得讲究格式,比如今年高考题目是春天,明年高考题目是夏天。

    你抄了一篇明年高考满分作文来,即便是文笔再好,寓意再优美,放到今年也是文不对题,不符合题意,依旧得零分。

    因此他们觉得经义通过记忆力好,死记硬背就行。但这行文格式,诗词平仄,乃至于毛笔书法,都需要去练,至少要学会符合规定题意才行。

    “我知道了。”

    赵骏应了下来,虽然宋朝科举是他强项策论和诗词为主,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这些都是晏殊他们作为过来人的经验,还是很值得参考。

    两个人就又闲聊了一会儿,一直到北门的宸拱门门口,互相道别之后,晏殊才坐上门外等候的轿子离开。

    “小郎。”

    赵骏一路把晏殊送到宫门口,身后就忽然出现了一个声音把他吓了一跳。

    回过头一看,王守忠已经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他身后,弯着腰,正卑微地向他拱手行礼。

    赵骏无语道:“老王啊,你们宦官走路都没声音的吗?有点吓人好不好。”

    王守忠保持着脸上的微笑道:“官家在等小郎回去呢。”

    “你这是在监视我吗?”

    赵骏迈开步子往回走,边走边不满道:“我明天就可以正大光明地离开皇宫,又不会跑。”

    王守忠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猫着腰说道:“奴婢不是在监视小郎,而是官家说小郎是大宋的命脉,我等必须时时刻刻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