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关于CAAC和JAA搞支线飞机适航互认这件事情,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发布出来,上次双方在媒体上透露的协议内容中也不包括这一条。

    因此包括洛兹科在内,所有俄方人员对于这件事情都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最开始的反应当然全都是震惊。

    尽管代表团里的成员几乎都跟华夏方面打过交道,有一些甚至称得上是老油条,对于华夏这些年的发展情况也算是有目共睹。

    但这是怎么突然切换到往欧洲卖飞机这一集的?

    总感觉中间省略了不少剧情呢?

    大家都是搞航空的专业人士,更何况华夏的航空工业本来也是脱胎于苏联,按理说不应该出现如此明显的失误才对。

    当然,怀国莫在这里也是玩了一点文字游戏。

    他实际上说的是“可以”出口到欧洲。

    双方的适航互认程序已经基本走到了最后的务虚阶段,有关实质性内容的谈判都已经完成,只剩下一些程序性问题需要确定和沟通,如果动作快的话,那对外宣布也就是这几天的功夫了。

    只要文件一签字,那么在华夏这边通过适航审定的新舟60在法律意义上就可以被卖到欧洲注册并运营。

    至于具体能卖出去多少,以及这个尚处在试飞过程中的型号什么时候能交付,那是另一回事。

    不过即便如此,也足够让对面的俄国人摸不着头脑了。

    震惊之后,洛兹科的第一感觉是迷惑。

    他甚至有些失态地停止了对飞机的进一步介绍,直接找到联合航空技术出口公司专门负责对外技术跟踪的工作人员问了问情况。

    此人是一名过去在安东诺夫设计局工作的工程师,一年多以前曾经到华夏驻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转投了雅科夫列夫设计局。

    得到的回答他也不清楚怎么回事。

    对方表示在他去华夏工作的那段时间,后者显然还不具备设计和制造先进飞机的能力,彼时其能够自行生产的最好飞机不过是仿制安12的运8,大概相当于7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

    相比于伊留申集团这边的大惊失色乃至于有些慌乱,隐藏在人群中的图波列夫代表却是眼前一亮。

    伊尔114基本上是联盟解体之前规划的民用航空运输体系中最低端的一个环节。

    洛兹科之所以首先拿出这个型号,就是看中了它跟之前的安24规格接近,并且技术难度比较低,过去生产安12和安24的产线转产起来也方便,可以相对短平快地出成果,认为应该比较容易打动华夏方面。

    而更高级别的飞机生产周期较长,相应带来的成本,以及需要双方进行协作的部分也更多,哪怕对外经济关系部不对技术出口设限,华夏那边大概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

    这种涉及两国合作的复杂项目,拖得时间太长就容易夜长梦多,尤其是这类高投入长回报周期的产业。

    这是联合航空技术出口公司委派专人分析了沪飞组装MD82/83飞机和MD90飞机之后给出的结论。

    但是现在,情况显然跟己方之前的预估不一样。

    虽然不清楚华夏人是怎么做到的,但他们显然伊尔114这个级别的小飞机不感兴趣了。

    而伊留申公司并没有再大一点的型号。

    再往后就是最大起飞重量将近300吨的伊尔96了。

    显然有点超纲。

    而在这中间,就是他们图波列夫集团的机会。

    话分两头,华夏代表团这边,怀国莫并没有管对方陷入的短暂混乱,而是带着梁卓平一起走上前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