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

    “得搜。”杨国忠加重语气,终于抛出了这场谈话的目的,缓缓道:“莫忘了,杂胡在长安城还有一座东平郡王府。”

    “依右相之意?”

    “你是京兆尹,带人去搜杂胡的府邸。”

    这显然是把李岘当枪使,若真是自己人,杨国忠就不会让他去了。

    但李岘没有拒绝,他也想激化矛盾,揭开那块“君臣相得”的布,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

    十王宅,太子别院。

    铜镜里映出一张触目惊心的脸,几道长长的疤痕从额头直接贯到嘴唇边。

    李琮嫌恶地拿开铜镜,转身,到屏风外坐定。

    他把时间掐得正好,李倓也是刚刚到,执礼唤道:“大伯。”

    “三郎来了,莫要多礼,坐吧。”

    有一件事很巧,这些皇孙们并没在堂兄弟间排行,只在亲兄弟间排,否则只怕要有“李一百一十八郎”之类的称呼,李琮收养了李瑛的儿子中正缺一个“三郎”,李倓正好也是行三,平时称呼着,倒显得两人像是父子一般。

    他们这阵子确实是走得很近,因为他们确实是互相需要。这种关系是微妙的,不宜与旁人言说的。倘若李琮继位后把李倓立为储君显然非常不合适,他们眼下的来往更可能导致往后出现社稷动荡,但另一方面,圣人却是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琮初时不明白圣人是怎么想的,后来渐渐意识到了,这是一种制衡。李倓是一个既能帮助、又能限制东宫的最好人选。

    由此,朝臣们也尽可能地不去沾惹东宫,太子在朝堂上实在没什么存在感。

    “今日长安出了一件大事。”

    李倓一落座就开口说了起来,他之所以常来拜访李琮,就是知道李琮并没有太多的消息来源,他能帮东宫积蓄实力,也算是稳固国本,同时也是提高他自己的声望。

    “哦?何事?”

    “京兆尹搜查了东平郡王府。”李倓道:“并且真的找到了安禄山勾结朝臣谋反的证据。”

    李琮问道:“什么证据?”

    “朝中有安岱、李方来等等一批重臣向安禄山透露机密消息,妄称图谶。”

    只听到“妄称图谶”四字,李琮当即有一瞬间的恐惧,下意识就怕后面跟着“交构东宫”,他很快恢复精神,问道:“然后呢?”

    “眼下李岘已递了折子,且亲自去捉拿安岱了。”李倓道:“这是大事,何况还牵扯到安庆宗与荣义郡主,东宫得要出面。”

    “出面如何做?”

    “支持京兆尹。”

    在李倓看来,安禄山必定是要谋反的了,那么,荣义郡主与安庆宗的联姻已经起不到安抚的作用了。李琮也根本不必再想着拉拢安禄山,这种时候争取李岘的支持,既能赢得声望,又能得到宗室、朝臣们的好感与支持。

    他作为侄子,也只能尽到提醒之责,把道理说过,他就站起身来告辞。

    李琮是个听劝的,等李倓一走,他便派人去宫中请求觐见。

    没过多久,安庆宗却是来了。

    李琮明知此时不该见安庆宗,但对于养女荣义郡主还是十分疼惜,终于是不够坚决,应允了见面。

    “求丈人救我。”

    安庆宗一入内就拜倒在地,哭诉不已。

    若说这长安城除了圣人还有谁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那就是安庆宗。

    在他想来,他在长安当人质,安禄山若敢举兵,首先死的就是自己,阿爷怎么可能舍得抛掉长子的性命。

    “阿爷一辈子最向往的就是回长安颐养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