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这话,等于吹响了战斗号角,早已准备好的官员们,已基于自身立场准备好了说辞。

    “陛下,臣有一言……”

    “陛下,臣有话说……”

    一时间,有五名官员出班陈奏,开始就把气氛拉上高潮。

    “许卿,你先说……”

    在皇帝点名之后,姓许的官员开始陈奏,其他人则退回了班列。

    “臣以为,商君虽有富国之策,但也只图一时之计,秦国二世而亡……”

    此人一开口,就把商鞅批了个体无完肤,只取其弊病而少言其益处,这人很明显是守旧之人。

    有人反对自然会有人支持,许姓官员话音落下,立时又有人出言直奏。

    双方说得有来有回,细想之下说的话都有道理,听得朱景洪是目不暇接。

    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饱读诗书的官员们,辩论起来确实是一把好手,仅其引经据典的样子就让人不明觉厉。

    当然了,现场发言之人虽多,但最高也只到尚书,三位阁臣从始至终都没开口。

    作为首辅的谢长恩,甚至眯着眼像睡着了,他这是不想掺和的态度。

    争论长达半个时辰,开始朱景洪还认真在听,到了后期他直接打起了哈欠。

    变革这件事,说穿了还得看皇帝的态度,遇到秦孝公这等君主,商鞅自然会得到重用。

    然而历史上的大多数君主,其实都缺乏变革的魄力,即使一开始表现出浓厚兴趣,到后期遇到阻力也会退缩。

    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如朱咸铭这样的猛人,对待变革朝廷制度之事,也会显得优柔寡断。

    “都说完了?”

    见无人应答,朱咸铭扫向群臣,问道:“还有谁要说话?”

    刚才发言虽然热闹,还是有一些中间(骑墙)派没说话,皇帝此刻问的就是这些人。

    但这些人既决定要骑墙,又岂会轻易就决定站队。

    即使皇帝第二次发问,这些爬上核心权力层的人精,一个个还是装聋作哑没开口。

    这让朱咸铭极为失望,他非常希望这些人能支持变革。

    “睿王……方才群臣共议,说法各有千秋,你于此事有何见解?”

    听到皇帝先问老六,一旁坐着的太子心里格外别扭,无论按身份还是行序,都该先问他才对。

    如今老头子先问睿王,将他这太子置于何地?百官们又将如何看待他?

    太子的愤怒与睿王无关,此刻后者全当这是机会,他只一心想着好好表现。

    “回禀父皇,商君之法于秦国有利,然申不害于韩国变法,与商君之政如出一辙,最终却落个法坏而国灭……”

    “如此可见,法无好坏之分,而需因地制宜,因实制略才行……”

    “故儿臣以为,单论商君之法优劣,而不理会秦韩两家国情,如此争论无异于空中起楼阁!”

    朱景渊知道,皇帝是希望自己表态,但此刻他只能装没听懂,说些论述“商君之法”优劣如何的废话。

    无论朱景渊倒向那边,都会把另一边的人得罪死,这是朱景渊绝不愿意看到。

    虽已猜到老六会耍滑头,可当真听到了这些话,朱咸铭还是感到很失望。

    他很看中这个儿子,所以很希望在这些大事上,能看到朱景渊的担当。

    待朱景渊的长篇大论说完,朱咸铭沉声道:“老六,你退下吧!”

    “是!”

    “太子,此事伱怎么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