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游方的思维也便彻底打开,然后立刻开口道:“也就是说,当我们三一门人的《九序心法》修行到足够精深、能够克服‘废炁重炼’的影响、同时也能找到‘由虚化神’的炼炁之法时,问题也便能迎刃而解了!”

    而他稍作思索后,便面露惊喜:“多谢老天师,这的确是眼下唯一可行的一种方法,虽同样危险,却是真的有可能能助我三一门突破一直以来的困境!”

    不仅如此,这一点也同样是符合三一门本身的修行理念的,因其原本就是融合了“儒释道”三门的精华,自然也是吸收了佛门的“涅槃”概念……

    而这样一来,这《九序心法》缺失的一环似乎就真的被补上了,虽说还只是经过了初步的推敲,但这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不过……”

    但紧接着,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又面露疑惑:“如此方法,当年的祖师‘三教先生’为何没有想到,以他能融合‘儒释道’三门精华之大才与天赋悟性,不应该仅止于此啊。”

    “关于这一点,我方才也同样想过,其实很简单,纵观林前辈的生平,一切也就自然明了。”老天师则给出了回答。

    “据现有记载可知,你们的祖师‘三教先生’并非是自幼开始修行的,甚至从一开始,他都并非是道门中人……”

    “而且,从其出生起便是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周围尽是显贵,因此,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与生存因素的推动下,他虽天资聪慧、却也不会踏入修行。”

    “而从其出生之后,一直到其三十岁之前,他的目标都是科举及第,那时候他是儒门门生,一心念书写文,加之儒门修行者本就极少,自然也很难接触到修行……”

    “直到三十岁时他屡试不第,才终于决定弃文而从道,也就是说,他是从三十岁开始、才终于是踏入了修行。”

    “你我皆明白,不论一个人的天资如何,其修为与对修行的理解,依然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提升,没有人能够例外……”

    “当然,天资高绝之人能将时间缩短,这也毋庸置疑,因此,从‘三教先生’入道到其真正崭露头角,大概便用了十年。”

    “彼时,‘三教先生’刚到四十,正值中壮年,尽管起步晚、却也是很好的修行之念,只要其继续修行下去,必然能很快超过同代之人,一飞而冲天。”

    “但,那时正好撞上了倭寇来袭,生性仁厚向善的他不忍看天下涂炭,也便毅然加入了抗倭的征战,如此,便又是过了无法沉心修行的十年。”

    “而当十年过去,抗倭功成,他也已年过半百,由于修行本就没有多少年岁、修为不高,自然是已显老态……”

    “但以他的天资而言,就算是从那时候起便潜心修行,其实也并不算晚,但还是由于其善心深厚、见战后众生苦不堪言,便又做起了赈济之事来。”

    “不过好在,行善赈灾相比起抗倭,倒算是不那么费心力的一件事,其中能有空闲供他修行,他也才算是再度沉下了心来。”

    “而不得不说,他的天赋也着实是令人惊叹,就在这行善与修行并行的数年里,他竟悟透了三门之理,由此创建了三一门。”

    “但在这之后,他却依然没有真正的静修,而是开始以三一门之名推行‘艮背法’,希望能以此造福天下万民……”

    “而这一推行,便将他的整个后半生的投入了进去,其《九序心法》也只能在这一过程中慢慢领悟、补全,一直到其仙逝。”

    说到这里,老天师顿了顿。

    “也就是说,当年的‘三教先生’几乎是没有什么真正‘静修悟法’的时间的,而你们如今所修行的《九序心法》,也不过是他凭借过人之资、于行善之中而感悟撰写……”

    “即便其门内后人弟子同样有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