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曹操冷笑了几声,在护卫左右簇拥下走了过来,闻言沉声道:“绣儿,你叔父的这些旧部,在外至少还有三万人。”

    “这些,都是他当年一路带起来的西凉旧部,还有在来到宛城时候,沿途收下的部众,他们感恩张济之德,所以忠心耿耿。”

    “张绣,你如此年轻,又心怀大志,想要建立一番功名,正该回归汉廷才是。”

    曹操的言下之意很简单,他并不准备杀张绣,因为这三万人是张济的旧部,如果杀了张绣,至少大半数的人都只能遣散。

    但这些兵马又正值壮年。

    张绣虽然诈降复反,但实际上什么都还没发生,此时他定然惶恐不安。

    曹操思索良久,沉声道:“你的兵马,可随我回汝南安置,日夜练兵,养精蓄锐,我自会换将领来驻守宛城,治理南阳。”

    “你从此以后,为降将跟随,戴罪立功,若是能有功绩,我便秉明陛下,讲你叔父的爵位、官职再复赐予你,张绣,你可愿意?”

    张绣此时一愣。

    他不敢相信曹操所说的话,心里越发的难受,却也有些庆幸。

    这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自己要设兵杀他,不惜引他犯错,而他实际上……是将计就计。

    最终却宛如严父一般,没有勃然大怒的怪罪,而是为自己又划出一条出路。

    这时候,董昭从谋士之中站了出来,走到曹操身旁,略微靠后,对张绣拱手,笑道:“少将军可曾整理过张骠骑遗留下来的信件?”

    张绣茫然的看着他,并没有回答,叔父的遗物几乎都在婶娘那里,他当然没有过问。

    董昭见状,已知道张绣并不知道那些书信的事,作为实际“当事人”的他,微笑逐渐灿烂,立起身来面露回忆之色。

    轻声说道:“在长安时,司空就已和骠骑将军书信相通,在下不才,便是递信之人。”

    “那时,骠骑将军为曹公引路出了一份力,否则不可上达长安天子之听,期间曹公曾托在下,赠予金马一对,表示感谢。”

    “而后骠骑将军回给曹公的书信中,深明大义、极为郑重的告知他已无力扶救大汉,而今天下只敬佩曹公一人,奈何恨相见太晚。”

    “有一段话,则是明言想将自己的家小亲族交托给曹公照顾,若是能得保全性命于这乱世之中,便算是不负这一生奔波戎马、出生入死。”

    张绣闻言一愣,声音都颤抖了起来,难以置信的看着董昭,又看向了曹操,“你,你所言,非虚?”

    “可是骗我!?”

    张绣连忙上得前来几步,俊秀的面庞一瞬间满是懊恼,走了几步脚下一软扑倒于曹操身前,无力的道:“既如此,为何曹公不早些告知!”

    “叔父当年的确夸赞,曹孟德乃天下英豪也,世间当有曹公一席之地,青史当留曹公大名!”

    “是小侄鬼迷心窍,欲害曹公……承蒙曹公不弃,日后定当肝脑涂地,为大汉、为曹公建功立业!以报今日不杀之恩!教诲之情!”

    张绣以头叩首,他本以为曹操只是想要那三万忠心耿耿的兵马,而并非是打算招揽他。

    却没想到,叔父早已和曹操有过往来,并且彼此都有人情恩惠在,那这样一来,自己暗算曹操,企图再反的行径,险些酿成大错!

    曹操、董昭等人,此刻也都是脸色欣慰,已眼神示意宿卫去将人扶起。

    宛城内张绣兵马尽皆放下兵刃,骑兵则是全数自战马上下来,聚集到宽敞的主街上来。

    将军们传令去大开城门,迎在外的曹军、宛城军进城。

    准备顺理成章的完成换防,而张绣则会动员这些旧部,到汝南操练,听从曹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