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才会反应这般大,曹操胜董卓不说百倍,十倍怎么都有了。

    曹操对朝堂的这一套,可令上下皆无话可说,陛下又亲近赞赏曹操,下面百姓只闻其威名仁义,广播功德。

    而他本人,对陛下更是嘘寒问暖,暗中教导,从未试图如董卓一样去强行把控朝堂时局。

    自己想要的建议也都是徐徐图之,这一次宛城大功,收回了张济三万兵马在汝南操训,陛下恐怕还以为是他能调动的兵。

    “唉……”

    杨彪敏锐的察觉到,可能并非如此,张绣肯从宛城挪步调防,说明已经是完全归顺曹操了,这三万人,一定都是归心于他,而不是降汉。

    此消彼长,他们又少去数万助力,原本以天子诏招降,就是要让张济旧部感念当年长安时的天子恩德,继而成为在外钳制曹操的一股力量。

    眼下看来,曹操不光化解了这等局势,甚至还一口吃下了这些兵马,又再壮大一分。

    满朝公卿的期待又输一阵,而曹操变得更加可怕,杨彪仔细思索了许久,此时觉得大势在曹,难以逆也,家族也不能吊死在汉,或许应当早做准备。

    司空府不知还缺何职,可让修儿去见一次曹公……

    ……

    许都春耕后十日,颇为安稳,许都越发的繁华。

    而且传出了许多青年才俊之名,其中以杨修最为出众,名门望族子弟,才学兼优,少有盛名。

    据说其人有过目不忘、口若悬河之能,又是年轻才俊,儒雅名门,当即被曹操征辟去了司空府,做主簿。

    曹操的主簿,不简单。

    坊间传闻,张伯常、郭奉孝两位,都是从主簿做起,最终能得大名。

    换句话说,能做曹操主簿的人,无一不是当世真正的才俊。

    这个职位,是来刷声望的,杨彪送子征辟去司空府,又代表了很多态度转变。

    这或许,是弘农杨氏已经认可曹氏的信号,由此整个许都公卿蛰伏得更加隐秘,不敢再冒头。

    这段时日,可谓真正的一派祥和。

    ……

    张半城府。

    郭嘉已经缺席了宴席半月有余,今日终于到来,刚来就说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消息。

    “趁此机会,当起用校事府,以监察百官,重设大理寺,命钟繇任寺卿。”

    郭嘉眉飞色舞的说着,这段时日忙碌之事,便全在此节上。

    诉讼廷狱之度,可彰显法治,由此来钳制许都各层,“许都府尹则是推荐满宠,满府君一向公正,铁面无私,且忠诚不二。”

    “而校事府,伯常觉得何人最为适合?”

    郭嘉在席上放下酒觥,离张韩极近,这一道法度的推行、各级官署的开治,对接下来的出征讨伐意义都极为重大。

    而且,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他一直心念的校事府监察一旦开设,便可令皇城之内的情报权益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同时,去年陛下回归许都之后所让出去的各大内官、卫戍皇城的武职,都可以因此一点点的拿回来。

    真正完成“以退为进、内外掌控”的战略,这是冬日围炉时众谋商讨而出的方案。

    所以在校事府府君的选人上,必须是慎之又慎,精挑细选。

    校事府的府君,必须是曹操最为亲近的人,好处自然是无数,不必多言。

    但坏处,同样也很明显。

    这位府君是为曹操监察百官,收集情报,甚至抓人私审、必要时用私刑。

    可以说,郭嘉等人主张设立的校事府,将会成为曹操的鹰犬爪牙,为他暗中做很多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