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快速思索着,忽然听到了曹操的呼唤。

    “德祖。”

    杨修连忙走上前去,拱手行礼:“司空。”

    “你觉得,舒城形势如何?”

    杨修愣了愣,下意识的想开口,但是又因为某种情绪忍住了,低头道:“修,才疏学浅,不敢妄议。”

    “无妨,我想听听你的见解,伱就从,庐江士族说起。”

    杨修眨了眨眼,回忆了许久,在心中反复斟酌,才开口道:“庐江,名流稀少,而今听闻过属名士者,不过陆康尔。”

    “陆氏在舒城仍有族人,当地还有桥氏领衔,属商贾重而名士轻,张绣驻军在外,而大公子与君侯得到了当地豪族资助,应当是说明……说明张绣驻军在外,被士族所恐惧,这些人本能的会选择其中一方依附。”

    “他们,要的是保全……现在袁术已反,不可归投,张绣在外驻军虽有威胁,但毕竟身份非是正统。”

    “假以时日,僵持之局一定会倒向昂公子。”

    “噢,在下明白了!”杨修眼睛一亮,兴奋的看向曹操,又看了看郭嘉,忽然想起了什么,情绪戛然而止。

    曹操微笑道:“说说看,你明白什么了?”

    “在下……”

    杨修本打算将曹操所想直接猜出来,但刚要挺身豪言,就想起了父亲严肃又慈祥的脸。

    于是陷入了沉默。

    曹操道:“说吧,无妨。”

    “主公是要用鏖战攻城,为君侯赢得时间,收取庐江人心。”

    “而张绣,则是推动庐江士民倒向的君侯与公子的推手。”

    “如此,庐江安宁,那么我们夺下的安丰、汝南两地的人马与粮食,就可以源源不断运送往庐江,成为攻取淮南的最大底气。”

    “说得好,”曹操满意的点了点头,脸上有欣赏笑意,将手中的书信放在了案上,道:“你去领一百骑兵,沿着后方道路,去庐江舒城吧。”

    “我?”

    杨修愣了愣神。

    曹操点头道:“伯常信中末尾,想要你过去做主簿。”

    “你杨氏之名,正该有些作用,你以为我把你带在身边,真的只是威胁身在许都的杨彪吗?”

    “青年英才,已负盛名,如有时机,千万不可令此名气空对,应当建功立业,名扬四海才是。”

    “司,司空……”

    杨修感慨非常,整个人呆愣当场,他甚至不知该如何来表达内心的惊愕。

    他自许都随军而出至寿春境内,一路上谨言慎行、如履薄冰,任何人的眼神、背地交谈,他都会敏锐的察觉到,而后敏感的认为正在谈论自己。

    这种煎熬,让杨修好几日不敢安睡,心力交瘁,总是要揣摩曹操之意,生怕自己某日一事未妥,就被拉出去斩首示众。

    有时候他也明白,自家父亲在肩负着许都朝堂的稳固,自己的安全定会有所保障。

    此刻亲耳听到了曹操这番话,杨修好似被卸下了枷锁一般。

    因为话已经挑明了,就足见司空并未动过杀他之心,反而会委以重任。

    方才那番话,不正是在说自己少年时就得到了天下少年不曾得到的名气。

    现在人至青年,壮志雄心之时,也应该取天下青年欲取之功绩,才能算,不负盛名。

    “修,多谢主公恩典,定不负所望!”

    “去吧。”曹操沉声道,面色依旧严肃。

    其实他没有什么欣赏的,只是张韩点名要他,是以将话说得慷慨一些,激起年轻人心中的火焰罢了。

    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