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胡同是燕京人的根儿,是燕京人最深的记忆!”

    在燕京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犹如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展现着燕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记录着燕京的历史变迁。

    从煤市街往西有条两百来米的胡同,叫取灯胡同,便是其中之一。

    取灯在燕京话中有多种解释,其中有火柴(洋火)的意思,也有取灯(笼)的意思,原称取镫胡同。

    取灯胡同是最原始火柴的发源地,当年燕京城内有专门以取灯儿为业的人,生产贩卖的人多了起来之后,便形成一个聚集商圈,于是就干脆取名为“取灯儿胡同”了。

    取灯胡同里的四合院,从外观看,一水儿的灰墙灰瓦,干净整洁。胡同里的街门也极为讲究,一户人家的门可以透露很多信息。

    周六这天,姜援朝骑着一辆三轮,从外面的尘俗中闯了进来,穿着绿色的长袖外套,踩着一双解放鞋,手里拿着不知哪里搞来的二手大喇叭,不时喊上一句:

    “收旧家具,旧瓷器,旧邮票,各色老古式!”

    就这一嗓子,他喊得也不大气,反而显得有些心虚。

    也是,搁几个月前,他连燕京的平头老百姓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个泥腿子,如今沾了弟弟的光,搬到了燕京不说,还住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四合院,这日子就跟做梦一样。

    如今虽然有心帮弟弟忙,又听了那个马大个的话,骑着破三轮,满燕京走街串巷的收古董。

    哦,马大个不让叫古董,问了就说是收旧货的。

    听着就跟平日里在胡同里听过的收破烂的也差不了多少,可他还是莫名的心虚。

    虽然马大个也说了,即使收错了也赔不了多少钱,但他还是担心啊。

    不过,为了提高成功率,他也不是哪里都去的。

    毕竟有马嘟嘟这个本地人,他也学了些通过房门辨别穷富的本事。

    比如他左手边的这座四合院,门上有四根门簪,而且没有一块花砖。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槛握的形式采取的是广亮大门的形式。

    燕京人将这种门称为“蛮子门”,因其多为南方商人所建,风格比较含蓄内敛。

    这种人家一般都比普通老百姓有钱些,不说有多讲究,但是有好物件的概率也大点。当然,由于是生意人家,淘不上好货的可能更大些。

    三轮车挺在门前一阵后,姜援朝砸吧一下嘴唇后,还是决定换个目标。

    姜援朝慢慢儿地骑,车轮慢慢儿地碾。就当三轮车即将驶离时,那户蛮子门的住户打开了房门,一个大妈探出了脑袋,向着他喊道:“喂,那个收破烂的!压纸的摆件要不要?”

    “压纸的摆件?镇纸是吧,要啊,不过得先看看货!”

    他歪歪扭扭地骑过去,刚才他就打这家的主意了,本来想走,没想到被叫了回来,真是缘分啊。

    以前的商人之家,如今早变成了大杂院,起码装了四户人家。

    大妈引着他进屋,取出三个小摆件。

    一个是鼻烟壶,一个是笔枕也就是搁笔的架子,还有一个就是大妈所说的镇纸了。

    姜援朝没动手接,而是让大妈先放在桌子上,方才从容不迫的逐一打量。

    先一个是瓷器质地的鼻烟壶,鼻烟壶小口,椭圆形扁圆腹,椭圆形圈足。腹部两面均以粉彩描绘两只螃蟹和芦苇、水藻。外底自右向左署矾红彩篆体“道光年制”四字横排款。

    另一个是竹制的笔枕,看不出年代工艺。

    至于第三个,就是那个镇纸了。

    姜援朝看到镇纸后,来了精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