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地通过标注,提醒(询问)康驰。

    随着康驰回忆的细节越来越多,眼前的这颗量子通讯球,也变得逐渐变得越来越完整。

    仅仅只用了半个小时,他就完成了这份有着足足3.6亿个量子容器,结构复杂程度远超普通芯片的量子通讯球设计。

    效率之高,让康驰都快惊掉了下巴。

    尼玛,

    早应该想到把这玩意升级的。

    只能说,习惯真可怕!

    其实这台大脑意识联想提取器的主要技术,应该是一种神经元的信号采集及处理的技术。

    这其实就是可以用于虚拟现实的神经接入技术,只不过是应用的领域不一样而已。

    关于神经信号的采集,其实早在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可以采集脑电图的EEG传感器。

    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这项技术如今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比如硅谷的Eyemynd创建的VR系统,可以让用户通过意念,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导航。

    等于戴上VR设备后,可以不借助遥控器,而是一个脑电波采集装置,完成对VR设备的简单控制。

    它的原理和康驰的大脑意识联想提取器差不多,只不过对信号的收集处理能力,两者显然不是在一个量级上。

    如果解析这里面的技术,那康驰只需要再掌握一种神经信号模拟,把信息反馈给大脑的技术,虚拟现实就将真正地成为现实。

    只不过,康驰目前的精力和精通点,都有些捉襟见肘,眼下这个庞大的无人机航母计划显然更加重要,有一堆技术等着他去解析。

    所以这件事,只能等到以后了。

    在完成了芯片的设计图后,康驰紧接着又开始进行量子通讯芯片相关制造设备的图纸绘制。

    就在康驰还沉浸在得到新工具的喜悦中时,实验室突然响起了一道门铃声。

    现在的盘古基地,除了康驰之外,只有任舟的团队在这里工作。

    所以不用看也知道,肯定是任舟。

    康驰取下头盔,把它随手锁进一个密码柜,然后看了眼监控后,按下了开门的按钮。

    “怎么了?无人机航母的设计遇到问题了?”

    “那倒不是。”走进来的任舟摇了摇头,语气有些不爽地说道,“但现在有个更大的问题!”

    说完,他便把手上的一份刚打印出来,还有些温热的文件放在了康驰的办公桌上。

    《无人化、现代化,为何独缺智能化?》

    看到这份文件的标题,康驰的眉头不禁微微一皱,疑惑地看向任舟:“这是什么?”

    “燕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汪伟森院士,联合了国内多家人工智能实验室,及相关院士学者,一起给长老院写的建议信。”

    康驰立即就大致猜到了事情的原委,于是拿起这份文件,仔细地看了起来了。

    虽然整篇文章,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康驰,或者康驰公司的名字,但康驰却在这字眼行间里,看出了非常明显的针对意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