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经验也终于满了!

    康驰立即对它进行了升级,

    熟悉的光芒闪过后,一块砖头大小的显卡出现,升级后的它已经有了两个散热风扇,看起来就霸气很多。

    【物品:硅晶图像处理器】

    【制造者:康驰】

    【物品等级:7】

    【经验:4/3200】

    【物品状态:完好】

    【物品参数:14纳米制程工艺,主频1.5GHz, 8GB DDR5显存】

    【解析项目:可解析】

    【通用经验:0】

    【精通点:33.6】

    14纳米!?

    这制程工艺,

    比康驰预想中的还要先进。

    到了这一步,再升级就有点夸张了,康驰觉得暂时还是让它停留在这个等级,先把它的技术解析出来,并实现量产。

    当然,学了几个月半导体知识的康驰也很清楚,制造芯片可不像做镜头这么简单,这里面涉及的产业链,可比镜头庞大太多了。

    从晶圆,设计、光刻、刻蚀,再到最后的封装,

    每一个步骤,都有大量的技术难点,

    不可能再像造镜头一样,这么简单地搓出生产线就能造。

    哪怕没有技术限制,要做到真正量产显卡,保守估计也得一年以上。

    虽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当康驰点开解析项,还是被系统面板给震惊了。

    只见系统面板上,密密麻麻的选项串联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掉光了叶子的树枝。

    工业硅冶炼工艺解析,需要消耗5点精通点,

    多晶硅提纯工艺解析,需要消耗5点精通点,

    光伏级单晶硅提纯工艺解析,需要消耗5点精通点,

    半导体级单晶硅提纯工艺解析,需要消耗10点精通点,

    ……

    涂胶烘焙显影轨道式一体机工艺解析,需要消耗20点精通点,

    14纳米光刻机工艺解析,需要消耗30精通点,

    ……

    看着覆盖整个半导体工业流程的近百个解析项,康驰只觉得头皮发麻,有种被五指山压住的感觉。

    只能说,半导体芯片不愧为代表人类在操控和观察物质方面的最高智慧!

    难怪会被卡脖子,

    就连有系统的康驰,在这座大山面前都感到窒息,更别是两眼一抹黑就要追赶的大量华国科研工作者了。

    对于外行人来说,一说芯片卡脖子,通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光刻机,

    但事实上,光刻机只是上百个步骤中的其中一个相对重要的环节,其它诸如光刻胶、薄膜沉积、离子注入机,甚至硅片制造等等,都有被卡脖子的地方。

    而康驰的想法,就是从产业的最上游开始,逐步解决所有被卡脖子的环节。

    嗯,

    其实就算他想解析光刻机工艺,暂时也没有这么多精通点。

    而据他的经验,只有在首次成功制造出这些设备的时候,获得的精通点才是最多的。

    于是康驰又从头开始看了起来,逐步分析哪些是被卡脖子的地方,有没有解析的必要。

    首先是工业硅冶炼,这个不用说,华国工业硅的产量占据了全球65%以上,压根就不愁没有工业硅用。

    多晶硅和光伏级单晶硅也一样,产量巨大,从名字就知道,太阳能组件和电池板的主要材料就是这玩意,在大西北地区都已经铺成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