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已经过了一字时。

    今日殿门班值的太监亦失哈拿着一份加急的奏疏走进了武英殿内,并在入殿后跪下叩首,双手呈出奏疏,声音急切:

    明初的明军仅使用碗口铳、火门枪这样的火器,要想保证稳赢游牧骑兵,就得集结和对手差不多的兵力才行。

    不说别的地方,就说开平卫,这块地方不仅有铁矿和黏土,石灰岩储量也十分庞大,并且很容易开采。

    “九华山的铜矿开采如何?”

    只要掌握了这两样东西,最后加上诸如棉花、海船等辅助类的物资,就足够让大明提前拥有二三百年的战略优势。

    不过在他认真书写的时候,林五六却重新走进了书房内。

    他当过兵不假,可他这辈子就没见过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具体构造,他只知道这两种火枪的发射方式和火门枪不同,但具体的结构只有等工匠们一点点实验才行。

    尽管这吊钱已经用了许多,但稍微一看,还是有个五六百文的。

    此刻若是旁人站在他身旁观看,那便会发现难以看懂他所写的东西,内容好似画画般。

    朱高煦抬头看他,他却作揖道:“殿下,刚才王瑄和杨展来了。”

    “传他进来吧。”

    拥有这些火器后,戚继光这个练兵大家甚至敢放言“练兵数万,漠南一空”的话。

    想到这里,林五六在作揖回礼后便走出了书房,派了一个兄弟往曹国公府传话去了。

    不停下这些工程建设,就只能从别处来寻找新的收入了,而这个‘别处’,自然就是朱高煦所看山点矿的金银铜矿了。

    朱高煦招呼着,同时也不忘问道:“南京之中,柴价和煤价几何了?”

    此刻,乡绅豪强的贪婪展露无遗,原本交税一百四十六万余贯的苏松二府,在他们的操作下,实际只上交了不到三十万贯,剩余尽数用宝钞抵税。

    同时,他在马车上书写了一份奏疏,准备以书面形式告诉皇帝情况。

    如果朱元璋愿意停下地方上的一些水利工程和基础建设,那或许户部不会在意这一百多万贯,毕竟他们大多数人都得了实惠。

    “杨展之父杨俅在二十二日与杨都督在宁波府的大马鞍岛全歼倭寇石堡,斩首六百余级,俘虏倭寇及其家眷三千四百余人,此战杨俅先登码头,获功后被都督府擢升千户官,领宣武将军衔。”

    尽管朱元璋本人不希望在云南大动刀兵,可为了朱家和大明朝的利益,他不得不再动刀兵。

    也就是说,只要解决模数问题,大明当下的铸炮技术就能达到朱高煦所需要的标准。

    现代英文与明初英文差距极大,因此朱高煦也不用担心有谁能看出他写的是什么东西。

    只要开平卫无事,自己就可以放心入关去帮自家老爹,亦或者向东谋夺大宁兵权。

    “是!”林五六没有质疑朱高煦,更没有说什么他被禁足,不能向外传话的话。

    清军在塞外待的时间越长,蒙古贵族选择投靠的就越多。

    “再说今年江南的煤价也不便宜,能省则省吧……”

    作为从放牛娃和乞丐成长起来的人,他比谁都知道那些乡绅富户有多么可恶,但凡他们能拿出更多的宝钞,他们都不会选择直接缴纳赋税。

    林五六见他不说话退了出去,倒是朱高煦自己拿着笔继续写起了东西,准备将东西写完再去吃饭。

    “以上折色后再减去‘以钞抵税’的宝钞,实收税额为三百五十九万七千三百余贯,比以往少了一百一十七万余贯。”

    “臣曹国公李景隆,参拜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尽管开春之后这些物资价格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