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陕西两都司出兵支援。

    仔细想来,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唯一需要关注的也就只有西南的战事,以及北边巡边的事宜了。

    思绪此处,他便与李景隆说道:“朕准备诏令燕王巡边,不过这次主要以兀良哈诸部为主。”

    朱元璋说出自己想法,李景隆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作揖回礼:“若是再来三两次这样的北巡,想来兀良哈诸部只能远遁漠北了。”

    “朝廷要的,就是他们远遁漠北。”朱元璋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为了让李景隆和朱允炆理解,他特意看了二人各自一眼,并进而解释道:“高煦上次北巡,依托水路直插兀良哈山,因此朕便想,如果可以走水路,那便要大力成全吉林,在吉林大力屯垦。”

    “日后若是吉林可以成为关外粮仓,便可依托水运深入漠东,将兀良哈诸部驱逐去漠北。”

    “只要兀良哈诸部离开,大宁的战兵可以北上筑城,让大宁一带成为后方,让屯兵安心屯垦。”

    “高煦给朕的家书之中写过,那恼温江上游相比较辽河与松花江沿岸开垦更困难,但地下水源丰富,若是要打井,往下丈许便能出水。”

    “若是能驱逐兀良哈诸部,只需要在哈剌兀山脉东侧沿途设置十余个千户所,就足够让漠东安稳下来。”

    “从他早前献来的地图来看,只要这小子没说假话,那一旦驱逐了兀良哈诸部,日后朝廷就不用每年耗费二百余万石去维持大宁和辽东了,完全可以让当地屯兵转兵为民。”

    朱元璋的思绪还是清晰的,眼见更是不用多说,他一直都知道控制漠东的好处,唯一担心的就是汉人不能再那里好好屯垦生活。

    可当朱高煦将详细的漠东情况通过家书与图纸告诉了他后,他很快就放下了这种后顾之忧。

    “若真是如此,那朝廷的负担可以降低许多。”

    李景隆也没有怀疑朱元璋和朱高煦的眼见与看法,既然朱高煦都说恼温江上游可以耕种,那一旦大明通过移民实边来控制漠东,加上去年设置的开平五卫,那大宁与辽东即将成为大后方。

    只要他们成为大后方,那当地的许多军户就可以由军转民。

    没有了沉重的卫所行粮与月粮负担,朝廷的钱粮便可以节省出二百余万石。

    那可是二百余万石,若是投入到了西南与西北,毫无疑问将更进一步的扩大和巩固西南的三宣六慰和西北的关西七卫。

    要知道大明眼下在甘肃等西北重镇和云南的投入,也不过就才二百万石。

    如果再投入二百万石粮食下去,当地的战兵完全可以翻一番。

    这些地方的战兵若是翻一番,三宣六慰和关西七卫立马就会老实下来,继续当大明朝的乖儿子,东察合台汗国也会火急火燎的跑来认亲戚,乌斯藏与朵甘这两都司的土司与番僧也会更恭敬。

    因此,能否拿下漠东,亦或者能否在拿下漠东之后进行屯垦,让大宁与辽东彻底解放,这是朱元璋最为关心的事情。

    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显露出来,朱元璋才会决定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北巡。

    他宁愿连续几年花费数百万石去解决漠东的问题,也不愿意一辈子的稳定投入二百万石粮食来维持防线。

    “可是爷爷……”

    朱允炆不合时宜的开口,并在吸引众人目光过后作揖回礼:“若是还要进行两三次北巡,那山东与直隶的常平仓恐怕难以为继。”

    朱允炆这话让朱元璋皱眉,李景隆也是闭口不回答。

    显然,他对这位太孙的军事见地难以形容。

    倒是朱元璋见李景隆不开口,便心里不舒服的反问朱允炆:“钱粮不拿去征战,难不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